登录 / 注册

职教鲶鱼侯银海学术劳育说:非遗传承视阈下的玉雕专业劳动育人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

作者:职教先锋职教鲶鱼侯银海 来源: 点击:704

职教鲶鱼侯银海学术劳育说:非遗传承视阈下的玉雕专业劳动育人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

profile-avatar

劳育联盟校服务团队2022-04-15 17:24

非遗传承视阈下的玉雕专业劳动育人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

——玉品润技琢玉育艺玉劳育美玉德树人

——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学术服务团队技艺劳育实践的探索

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学术服务团队(收集整理征求意见稿)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道德、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等,凝结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气质和精神特质。传统玉雕专业技艺之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古人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琢磨璞玉,美玉出焉。唐太宗说过:“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秉持文化自信理念,构建“玉品润技琢玉育艺玉劳育美玉德树人”的模式,抓住“非遗传承”这条主线,把非遗传承与“技艺劳育”相融合,讲好非遗故事,传播职教声音,取得了一系列开拓性、引领性。对于保护非遗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众多院校在非遗传承中面临对于非遗传承文化过于封闭、保护,而缺失了传承与创新的工匠精神,在本真性和创新性之间失去了平衡.文章通过玉雕专业非遗文化,使得玉匠精神的培育与非遗的传承同放异彩。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又是职业院校开展校园“技艺劳育”文化建设、探索“技艺劳育”新途径的重要抓手。作为人才培养、文化传承重要基地的职业院校,应当承担使命、有所作为。

一、非遗文化传承与“技艺劳育”融合的政策逻辑

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年第24号。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健全国家、省、市、县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以传承为中心审慎开展推荐认定工作。对集体传承、大众实践的项目,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评估和动态管理,完善退出机制。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进一步提升传承人技能艺能。加强传承梯队建设,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断壮大传承队伍。

非遗传承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在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建设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让非遗技艺更好传承“职业院校开设非遗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大非遗师资队伍培养力度”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发扬非遗技艺,需要在职业院校开设非遗技艺专业。”非遗技艺有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产业价值,职业院校具备劳动优势、技能培训优势,二者结合,既是非遗传承事业所急,也是职教突破发展所需。

推动非遗传承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有些地方已经在职业院校开设了非遗技艺课程,聘请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客座教师,这是好的开始。”非遗技艺传承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可以更紧密,“非遗技艺应作为职业院校的常设专业,组建专门的师资队伍,建立长效培养机制,培养更多非遗技艺人才”。

二、玉品润技琢玉育艺体系建构

技艺劳育素养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心态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概括,因此玉雕专业的劳动素养应涵盖了技艺的心法和技法,对玉雕技艺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首先归纳了玉雕专业劳动素养的三大内涵,接着分析了玉雕工艺的传承现状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的现状,以及劳动素养对传承的影响,最后探索出一条提升玉雕职业教育中劳动素养的路径,为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途径。

以现代学徒制背景,依托现代学徒制试点,构建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融合中国传统玉文化并进行教学实践,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玉匠精神学校提出“玉品润技琢玉育艺”理念,实践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企业产教融合等在专业课程、师资、教材、实习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为玉雕产业发展输出高质量人才。

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立名师工作室,将玉匠和大师引入课堂,并改课程体系,建立对接职业技能需求的课程内容教材、评价体系,将中国传统玉文化内涵与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相融合,与玉匠精神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职业核心素养。

自古以来就是爱玉、崇玉的国家,古代人们将高尚的品德和玉融为一体,并将君子之德比作“玉”,精神内涵和社会风尚都融入物质载体“玉”中,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而工匠精神所包含的内涵其中一部分与中华传统玉文化所提倡的精神有共通之处。中华传统玉文化提倡的高尚品德行为准则和独特的价值观,能帮助学生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和素养,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玉品润技琢玉育艺”理念: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玉文化”融入办学理念当中去,匠心琢玉,虔诚育人,培养具有如玉五德的学生,并浸润学生技能学习,激发学生敬业精业的职业精神,达到“德技并修”的培养目标。

(一)培养“技艺劳育”精神的手段

解决传统文化教育在职业学校与专业教育相脱节、与企业和市场相对接的课程、教材和师资缺乏,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技能而忽视职业态度、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等问题。

1.立足中国优秀传统玉文化,将专业特色和“立德树人”总要求结合,开设《中国玉文化》等课程,并在专业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保证传统文化教育日常化、鲜活化。

2.牵头知名玉雕企业加入职教集团,形成了产教融合机制,充分发挥名企、工匠大师作用,并完成四个对接:专业方向对准岗位需求;教学大纲与职业能力对接:教学内容对接工作过程:企业岗位技术能力标准对接学生職业水平评价体系。通过对品牌玉雕企业进行调研,组建公司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和教师代表课程建设委员会,确定项目式学习,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通过引知名入玉雕企业典型工作岗位要求,校企研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教材,实现课程标准对接岗位要求。引入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和评价体系,通过工作能力和业绩考核评定,认定学生职业能力和资格,实现学生所学符合岗位标准。

3实施校企深度合作教师与工匠大师“双师”玉德树人(德艺)和玉品润技(技能)培养“双主线”任各+项目式教学和企业岗位教学“双驱动”教学 学生是学徒和学生的“双主体”身份的“三双一体”模式。

4.直接引进大师工作室,专业教师拜师学艺。用多年经验,结合企业的岗位要求,传授教师玉雕制技艺定期选派骨干教师进知名企业,参加企业实践和技能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同时,从企业聘请技工匠大师、技术量干等进校园,担仟兼职教师,教授学生新工艺校企共同打造一支可持续、高质量的双导师队伍。

采用师徒传承模式,运用“以赛促学、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大师和工匠、骨干不仅仅教给学生技能知识,更重要的是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引领,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的传承,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用各种比赛、展览和中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培养学生精益求精、钻研的精神

5.让学生经历“学生”(玉德育人启蒙与专业技能训练)--“中级学徒”(企业工匠师傅、大师开设课堂,进行技能强化训练)--“职业人”(企业生产实践)三个阶段。

(二)传统玉文化与技艺劳育精神融合和培养路径

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与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一致,在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培育学生的“技艺劳育”精神是职业院校重要任务之一,从中国传统玉文化入手,提出“玉品润技琢玉育艺”理念,积极开展传统玉文化教育,将玉文化在中职生中进行传承并弘扬,能更好地培育工匠精神,主要手段有:

1、树立“玉德树人,玉品润技”育人理念,明确“德技双修”育人目标

1)通过树“玉德育人启蒙”-“立匠心”

学生参观玉雕专业功能室,进行入学教育,召开班会课,了解学校发展历程,了解珠宝专业特点和企业优秀文化。通过学习典型优秀玉雕、首饰制作、珠宝商贸等方向的毕业生案例,让学生树立专业信心。搜集整理大国工匠们的成长案例,让学生有效仿和学习的榜样,培育学生立匠心,生成匠思、匠行。

2)开展“师傅、大师课堂”-“塑匠韵”

组织学生参观玉雕珠宝企业、玉雕珠宝博物馆,开设《中国传统首饰赏析》等课程,使学生认识“玉之五德”,通过参观大师工作室,了解到对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追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精业敬业精神。

3)采用“赛、展、产、研”形式雕琢“工匠神”,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企业名师教徒弟,举办优秀作品展、参加全国珠宝展,实现“以展促技”,通过参加行业技能意赛实现“以赛促学”,让学生参与真实工作过程,将设计作品制作出来,并销售出去,实现“以产促艺”,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以赛促学:目前珠宝专业绝大部分是行业协会举办的国家级的技能竞赛,参赛选手基本上都是各个行业、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企业大师、工匠能手同台竞技,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提升,大大促进了技能技艺的提高。

以展促技:珠宝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和龙头专业,开展校企合作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珠宝专业每年举办1次品牌专业成果展,包括商贸、设计、制作起版、宝石磨制、宝石镶嵌等各个方向,展示专业学习成果,树立榜样。作品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面向全校、全区、全市开放,充分激发了学生技能学习的热情,也为学生提供了技能训练的机会。

以产促训:通过校企合作和大师工作室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真实工作过程中,增长了在课堂和学校无法学到的技能,更有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朋友圈等新型电商宣传和推广自己的作品和成果,不仅成功地一售了自己采购或设计制作的作品,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或创业打下基础。

以研促艺:在工匠和大师的指导下,学生常常能获得更多的职业技能和技艺,学生通过反思和总结,能获得有推广意义和价值的成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成立研究团队,获得了区级和市级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的立项,以科研的形式让技艺精益求精。

(三)校企文化融合,建立岗位核心技能,实行三双一体模式

1.实施学校名企深度合作,将公司文化、传统玉文化等融入人才培养计划,并开设课程、安排实习等,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2.教师与大师“双导师”玉德树人和玉品润技培养“双主线”任务和项目式教学和企业岗位教学“双驱动”教学中职生是学徒和学生的“双主体”身份的“三双一体”共育模式,用“匠心”引领学生成长。

3.直接引进邹宁馨、陈炳忠等大师创办工作室,运用符合珠宝专业教学特色之“教、研、赛、产”

4种形式,磨炼工匠精神。

(四)设计设置分段式教学育人课程

让学生在校经历分段学习,第一段见习实习,了解企业需要的技能知识,即“学生”(玉德育人启蒙与专业技能训练)--第二段综合实习,了解市场状况、行业发展内容,再进行校内学习“中级学徒”(企业工匠師傅大师开设课堂,进行技能强化训练)一第一段定岗实习,即“职业人”(企业生产实践)三个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的老师、师傅引领工匠精神。

学生经历的三阶段:

“学生”: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进行玉德育人启蒙与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和技能基础。

“中级学徒”:第三到第五学期,企业工匠师傅、大师开设课堂,进行技能强化训练,成为学徒。

“职业人”:第六学期学生到知名企业顶岗实习,进行生产性实践,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五)四个融合对接

专业方向精准对接玉雕珠宝首饰行业和产业:校企研发课程标准对接“核心制作工艺”;学校实训环境对接粤豪直实生产环境;引入企业岗位技术能力标准和评价体系,认定学生职业水平,对接名企资格标准,从而构建滋养工匠精神的框架和土壤。

(六)改进玉品润技琢玉育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企业和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考评,建立了适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双方共评”的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学校侧重理论知识和德育评价,企业注重技能和职业素养评价,用长效机制护航工匠精神。

三、玉劳育美玉德树人体系建构

“技艺劳育”的本质:“技艺劳育”是个全新概念。深化劳动教育改革创新、培养高素质玉雕产业(专业)技艺技能人才,“玉”劳“育”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要打造玉质之美的品牌劳动教育,玉质之美最早被古人所肯定。圣贤孔子“以玉比德”很大程度上是将玉的质地特征拟人化。而耳熟能详的“美玉无暇、白玉无瑕、洁白如玉”等古句恰恰印证了这点。湖南农业大学周明星教授、博士王子成 在2020年第8期《职教论坛》发表过一篇论《技艺劳育的三重逻辑》其中论述到,历史证明,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技艺劳育。这既是历史演进印记与现代开放元素共融的教育产物,又是”技艺育人”和“劳动育人”的综合结晶体。 “技艺劳育理论的诞生。论是研究对于深化劳动教育改革创新、培养高素质玉雕产业(专业)技艺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关系着特性和规律的学说,为深化贯彻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供了全新的认识视角。从字面上理解,“技艺劳育”理论投射到新时代劳动教育领域,在于解释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问题与实践的现象。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技艺劳育”,在于把握中等职业学校与劳动教育的属性,及其二者链接的场域、维度与路径,在产生的独特教育空间(包括虚拟与现实)里构建多维立体、相互内嵌的中等职业学校劳动育人体系。

(一)“技艺劳育”落实“五育并举” 推动“五育融合”维度

在德智体美劳落实“五育并举” 推动“五育融合”维度上,劳动教育体系作为一个核心基元,保持自己独特的育人地位,为学生具备劳动素养与职业素养做支撑。劳动教育课程与活动包含着对学生劳动知识、能力、态度、情操与价值观的培育。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是连续性、立体化的,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育都是一个独立的“玉”劳“育”美“技艺劳育”元,有着自己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功能,也都能实现劳动素养培育。““玉”劳“育”美“技艺劳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中等职业校劳动教育由弱到强、由泛化到专一的程式化过程。为更好地实施劳动教育,基于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推动“五育融合”,首要的就是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劳动实践活动,配备劳动教育師资,优先建立起劳动教育阵地。““玉”劳“育”美“技艺劳育””理念清晰明了,但是实践起来并不容易。德智体美四育各有育人使命,劳动知识和劳动艺术等只是任务之一。各个独立的“玉”劳“育”美“技艺劳育”元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学习安排与师资配备,如何将劳动素养映射其中,保持未来高素质玉雕产业(专业)技艺技能人才学习的连续性与融合性,建立自链接机制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二)玉劳育美玉德树人育人元素

经过“神玉”“王玉”及“民玉”三个发展阶段,玉文化以玉石为中心载体,融入儒家思想后将玉石精神化、人格化。正如孔子所提出的玉有十一德,即“仁、义、礼、知、信、天、地、道、德、忠、乐”。此十一德,实乃儒家道德规范的大全。又有“君子比德如玉”之说,人们在欣赏玉石材质美、设计巧、工艺精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于“君子”这一道德标准的追求。再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这表明玉石被道德化,具有“仁、义、智、勇、洁”这五德。其中“仁德”强调要具有仁爱之心,要为人亲和,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助和友善。这也是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标准;“义德”强调要像玉一样做到表里如一,内外一致;“智德”代表能够用自己的智慧来帮助别人;“勇德”即有坚贞不屈、宁折不弯的勇敢精神;“洁德”则象征要廉洁自律,洁身自好。

无论“玉之十一德”,还是“玉之五德”都是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以“玉德”为主线,贯穿课程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中,这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除此之外,与玉有关的许多历史典故也是很好的德育内容。如“宁为玉碎”典故中所表现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典故中蕴含的团结友爱风尚、“子罕辞玉”典故中诠释的清正廉洁气魄,“卞和献玉”典故中体现的百折不挠精神。

(三)玉劳育美玉德树人“玉匠精神”育人元素

中国传统玉文化历史悠久,从祭祀所用的神玉礼器,到象征古代地位的宫廷玉器,再到寻常百姓的玉器配饰,都是我国最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数千年以来,玉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底蕴深厚的玉文化传统,玉匠们以玉器为载体,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制玉图》可以看出,在缺乏电动机械工具的年代里,古人们解玉可不像现在那样简单,他们手上仅有最原始的工具。因此,解玉的每一个步骤,只能依靠纯手工制作,不但费时,而且费力。

即使如此,他们依然选择倾尽一生,以玉匠之劳动者精神传承经典,感受心灵与技巧的碰撞交融,在那份独特的“执著”中“自得”,将中华传统玉文化传承至今。

正因他们内心对玉的信仰,才使得每一件古玉作品,都带着独有的历史印记,那么动人心魄,耐人寻味。

玉雕作品其工值是由雕刻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和劳动量来决定的,但它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劳动时间和劳动量,是一个自乘或加倍的复杂劳动。这其中有脑力劳动的因素,有体力劳动所掌握技能和技巧的因素,更有劳动者的才情、劳动者的创新和劳动经验的积累,甚至是劳动者的某种天赋。因此,玉雕工艺这种劳动具有更多的价值内涵,玉雕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原始价值不能简单地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

玉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从本质上讲,“玉匠精神”是一种认真精神,追求的是从精致到极致。本课程中第四部分玉石雕刻实践学习,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完成一些简单造型的玉器,如平安扣、树叶及福豆等题材的设计和雕刻,最终达到掌握各种雕刻技法的目的。在这以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践行,就体现在玉器的精美程度上。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获得相应的成绩,而是必须尽最大努力、花最多心思去达到作品即产品的目的。对于所雕刻的玉器,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节,甚至是一根根线条都要追求完美无瑕,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努力将玉器造型雕刻到极致。在雕刻过程中,让学生领悟专注的精神、升华做事的态度,通过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同时也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精神完美的诠释到作品中。

(三) 创新“玉匠精神”理念育人元素

玉文化赋璞玉以生命、以灵魂,玉雕把自然美、工艺美及设计美融为一体。正是在优秀文化的浸润,千百年来,玉雕行业才不断实现着新的跨越和突破,彰显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玉雕中传统题材十分广泛,其题材既有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又有山水,花木,飞禽走兽等。无论挂件、摆件或者把件,都具有一定的生活文化寓意和美学意义。其生活文化寓意往往通过谐音、借喻、比拟、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近代以来,一些生活中的用品、食品也成为玉雕的题材,如玉雕白菜、青菜、南瓜、葫芦、黄瓜等。这些玉雕作品借助于谐音,寄寓着雕玉人或购玉人的某种愿望、追求、爱好和向往。如玉雕白菜意为“百财”,有聚财、招财、发财、百财聚来的含义;如白菜和青菜加在一起,从颜色和外形上寓意天长地久、清清白白,等。这种以吉祥文化为中心的玉雕题材,可以帮助人们从心理层面、社会生活层面上树立积极进取与创造的信心,也可以丰富生活中的内容,增添生活情趣。

随着时代发展,玉雕设计和题材也不断创新,融入了红色军旅、“一带一路”、中国制造及抗击疫情所表现的中国力量等时代元素,又一次赋予了玉雕鲜活的生命力,丰富了玉雕的内涵。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朝阳创作的红色经典系列作品——《战地黄花》,作品通过一顶軍帽,几朵小黄花,表达一段无言的英雄史诗,将革命精神与翡翠材质美相结合;张振福等玉雕大师以抗击疫情为题材,创作出《武汉·加油》《除魔》《胜利在握》等作品,展现出工艺美术人面对疫情的使命与担当。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时代作品融入玉石雕刻技法、设计原则等相关章节中,既可以很好地阐述理论知识,又能够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时代精神,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屏共振,润物无声。

在依托非遗玉雕专业传承开展劳动教育、形成有效实施路径的时代背景下,院校立足当地非遗传承特色资源,将劳动教育与非遗传承有机结合起来,以玉雕专业非遗艺术为导入点,形成玉雕专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非遗玉雕专业传承中融入劳动教育的路径及意义为:了解玉雕专业艺术,树立文化自信;收集玉雕专业材料,体验劳动艰辛;探究玉雕专业技法,掌握劳动技能;突出创造性劳动,实现完人培养;多元展示方式,分享劳动喜悦。总之,在非遗传承中融入劳动教育,学生不仅学会了玉雕专业技法,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在玉雕专业过程中实现了劳动育人的重要价值。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2年4月15日

职教先锋职教鲶鱼"四传研"服务赋能职教高质量发展第N站
草根的力量职教鲶鱼“四传研”全国游学服务赋能职教高质量发展纪实
职教先锋团队“三协同”“四传研”“十年磨一剑”队员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

“三协同”“四传研”内涵和外延

一、协同备课 学理念“手把手”“带入门” 传播职教教研思想一一问题导向教研引领

研读相关政策 传播教研思想 影响较广


二、协同育人 练技能“离开手”“练提升” 传承职教教研精神一一追求获术究理悟道

研究产教融合 传承教研精神 规模较大

三、协同发展 精应用“带助手”“育精英” 传习职教教研路径一一教研相长敦行致远
研发三教平台 传习教研技能 实用性较强
四、新赛道“新突破”“新成果” 传行职教教研成果一一研究交流落地升华
研磨课题成果 传行教研成果 效果较好


教鲶鱼侯银海简介:

侯银海,商丘技师学院高级技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发展工作委员会理事(第二届),
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院研究员,“三协同”数智赋能劳动教育教学创新实践共同体”联合发起人,
《劳动教育创新与实践》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
教育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职生劳动教育教程》编者。
2023年被商丘师范学院聘请为教育部“国培计划(2023)”紧缺薄弱学科骨干项目劳动教育教师培训班授课教师。

更新:2024-01-31 18:15:05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