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蒋振远:墨子“职业教育”思想解读

作者:蒋振远 来源: 点击:730

蒋振远:墨子“职业教育”思想解读

2024-02-11 08:04·先锋服务赋能团队

蒋振远:墨子“职业教育”思想解读

墨子是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职业教育”思想,第一个开创“职业教育”先河的人。他的这一伟大创举,影响了世界的发展。现在世界上90%以上的人都接受过教育,就是拜墨子所赐。墨子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了,但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始终是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目标,基本上全球190多个国家都实现了“职业教育”。那么什么是“职业教育”呢?

一、什么是“职业教育”

(一)词典解释

1.国语词典:

对于准备从事某种职业的学习者,有系统地提供有关专业知能、态度和理想的教育活动,如农业教育、工业教育、家事教育等。

2.百度百科:

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是学历性的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二)国家的解释

中国正在举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三)墨子的解释

“从事”是墨子教学中的一个学科。指学习科技、农业、工业、商业、兵器等方面的知识和军事守御技术,制作各种器械,以用于生产实践。墨子除了培养“谈辩”、“说书”两方面人才之外,就是培养实干能战的劳动、制造、建设、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职业教育,让他的弟子都具有“各从事其所能”(《节用中》)的实际本领。

“职业教育”在《墨子》书中出现的频次:

职:读“zhí”,共出现9次,“职责”的意思。《非儒下》:“不可使守职。”《迎敌祠》:“士皆有职。”《杂守》:“均其分职。”

业:读“yè”,共出现5次,“事业、功业”的意思。《修身》:“事无始终,无务多业。”《非儒下》:“一道术学业仁义者。”《天志上》:“业万世子孙。”《辞过》:“霸王之业。”

教:读“jiào”,教化、教育、教导、教诲。读“jiāo”,教授、使、令。“教”在《墨子》一书中,读“jiāo”音的12次,读“jiào”音的36次。共出现48次,全是“教授”、“教育”之意。《经说下》:“和而不唱,是不教也;智而不教,功适息。”《尚贤下》:“有道者劝以教人。”《耕柱》:“天下之所以生者,以先王之道教也。”《尚同中》:“天子为发政施教。”《

育:读“yù”,“育”《汉语词典》的基本解释是:生养、养活。“育”是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象妇女生孩子。上为“母”及头上的装饰,下为倒着的“子”。《说文解字》的解释“育”:“养子使作善也”“不从子而从倒子者,正谓不善者可使作善也。”(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解,《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第2版,744页)“育”字在《墨子》一书中只出现1次:《亲士》:“是故溪陕者速涸,逝浅者速竭,墝埆(墝埆:qiāo què,土地瘠薄)者其地不育。(译文:所以狭隘的溪流干得快,平浅的川泽枯得早,坚薄的土地不长五谷。)

教育:“教育”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通行,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国教育话语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的现代性转变。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二、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出处

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耕柱》)

墨子的“职业教育”作为墨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表达了最原始的平等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墨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职业教育事业的人,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了超越前人和后无来者的“职业教育”伟大实践的教育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动荡,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孔子被认为是教育鼻祖而备受关注,而比之稍晚的墨子对教育的巨大贡献则被淹没在浩瀚的历史当中了。当时孔、墨一并显荣于世,墨子对教育的贡献理应和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一样同放光辉。墨子的教育独具特色,特别是墨子“职业教育”的创新及其伟大实践,更为其他诸子所不及,在中国古代教育领域树立了自己的旗帜。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墨子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不论是政治的、军事的、教育的、科学研究的,都是教育活动。

三、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春秋战国之交,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转变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成熟,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繁荣,产品极大丰富,生产力迅速上升。这样就把更多的人从物质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脑力劳动,从而创造更丰裕的科学、文化、思想成果。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复杂,除战争外,还竞相养士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产生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和派别,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繁荣局面。墨子“职业教育思想”提出、确立,是墨子对自己所处时代、社会背景、生活环境、教育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一)处大环境——国与国兼并战争的感受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西周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已经逐渐崩溃。社会上大夫专权,且兼并愈演愈烈,平民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疾苦,社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墨子面对大国征伐小国,大家侵夺小家的现实,认为祸害的根源是父与子、弟与兄、臣与君的不相“兼爱”,各国皆以战争为第一要务造成的。为了社会的安宁、百姓的幸福,墨子认为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来实现。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奠基时代,它以海纳百川的勇气,百花争艳,造就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的春天。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他们睿智的思想和浩瀚的学术著作,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在当时,由于有了上述思想精华,使泱泱中华大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进而呈一枝独秀之势。墨子就是这个伟大时代出现的一位杰出的的思想家、教育家。 

(二)居中环境——小邾国经济文化发达的浸润

墨子作为春秋战国之际的小邾国(今山东省滕州市)人,深深得到了小邾国发达文化的侵润。明代万历本《滕县志》载:“滕盖一邑而包春秋侯国之地者三矣。以今图按之,县治为邾国地,而‘滕城’为滕地,南‘薛城’为薛地……东北之漷水,东南之昌虑,皆邾地也。”西周灭商后,将商族后裔微子封于宋,将以上小国均划为宋国的附庸。一直到春秋晚期,宋国的几仲还说:“滕、薛、郳,吾役也。”(《左传》定公元年)小邾国,从夷父颜封其子友于郳(ní),改称“小邾娄”或“小邾子”之日起,就臣服于宋。所以宋能将他的大司马封于小邾境内的“目夷”。至战国初,宋国把它的首府迁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与滕、薛、小邾成为近邻,以上小国,更无法摆脱宋国的控制。特别是小邾国,一直老老实实地受宋国的统治。起初,宋国为周王朝治下的唯一的公国(齐、鲁、燕、晋、郑、卫皆侯国),时有泱泱大国之风,后来日趋衰弱,对附庸已无力保护。至春秋晚期,小邾国即为鲁国占有;到了战国初年,小邾又成了齐国的下邑。墨子学术思想和科技成果是由小邾娄文化培养出来的。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说:三邾文化,自唐、虞三代以来,一直就领先于其他各族。三邾民众,皆“彬彬礼让,文质相宜,……知古代东方土著民族,敦厚和平。其气度风范,黄族虽以异族嫉视,鄙为东夷,终以良心上之驱使,不能不日‘有君子国’、‘夷俗仁也’。他方之人各有贬词,独于东夷无异言,以礼让称之,以仁人称之。”(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说,东方“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海外东经》说,“其人好让不争”。所以史称“炎族秉性仁爱”,并“有夷仁好生万物”之说。三邾人民尊天,敬祖,重鬼神,尚祝由,与物无竞。当时的三邾地区,在科技方面也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地。我国古代人民的衣裳、宫室、舟车、文字、历数、音律等,相传都是黄帝和他的臣下创造的,其实不然。古人用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器物用品等,多系邾娄族所发明。墨子制造的舟、车、飞鸢以及他根据力学原理为古代车子创造的“车辖”,为“备城门”用的“堑县(悬)梁”(即吊桥),以及根据声学原理创制的“罂(瓮)听”等,都是前无古人的。值得提出的是,墨子在自然观(见《经上》),光学(见《经下》)等方面的创见,与近代的科学原理相比,几乎完全相同。近代某些科学家认为,墨子给“力”下的定义,即牛顿第二定律的雏形。他对几何学,既有概念的描述,又有定理的表述,都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他对“方”的定义,与欧几里得几何学“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长方形”的定义也完全一样。更为突出的是他对几何、光学的贡献。他用物影生成、小孔成像和瞬间鸟影不动三个例子,来说明光的直线定律——光线(在同一种均匀媒质中)是直线传播的。这不仅比欧几里得关于光线直进的描述要科学得多,而且还早于欧氏一百多年。墨子的这些科学成就,与当时邾娄地区重视科技的文化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

(三)住小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生活体验

墨子在《尚同上》里说:“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墨子在这里告诉我们天下之所以大乱,原因有二:一是国与国兼并战争不断,二是家与家意见相左(相反)不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人都有自己的“义”。

四、墨子“职业教育”的丰富内容

(一)“职业教育”的目的:“济民救世”

墨子在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经过对所处社会的、生活环境的观察,和教育实践的体会,以及个人生活处世的感受,独有见地的确立了自己的教育目的:“济民救世”。墨子具有实现天下“大义”的伟大理想,墨子以吃苦耐劳、热心救世的古代圣王作为榜样,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兼爱”天下的博大胸怀、匡时救世的侠义风范、言信行果的务实作风等独特的人格魅力。为了唤醒国民人格精神和救国救民的需要,墨子“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废:通“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提出并确立了“济民救世”这样的教育目的:“为万民兴利除害。”(《尚同中》)“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

(二)“职业教育”的育人标准:“德厚、善辩、博术”

墨子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巳。”(《尚贤上》)“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尚贤上》这是墨子对“贤良之士”的培养所提出的标准,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极高的概括性,且其内在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墨子把德行作为“贤良之士”的首要标准,德行敦厚,就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其次,“贤良之士”必须具备高超的言谈技巧和交际能力,否则,即使胸怀经世治国之才恐怕也难被当权者喜爱和重视。最后,“贤良之士”必须是知识渊博的“智人”。说到底,墨子心目中的“贤良之士”是具有较高品德、能力学识,并能为社会做贡献之人。需要注意到的是,墨子所说的“道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们所学到的众多知识。 从现代观点来看,这个标准包含了德行、才能和学识三个方面,只有达到这三项标准,才能培养出“济民救世”的为政之才。这些“贤良之士”,才能“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救人”;才能营造“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环境。这不仅是墨子所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当时平民百姓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更是墨子培养所谓之“贤良之士”的终极意义。

(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谈辩、说书、从事

墨子职业教育最大特点是满足时代要求,是综合教育,社会当时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墨子》是墨子施教,向弟子传授知识的基本教材,内容无所不包,涵盖社会百科。他的“学团教育”下设相当于现代大学的社会科学院、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和军事学院等。下面的一段话,为我们揭开了墨子职业教育课程的神秘面纱:

“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耕柱》)

这基本概括了墨子职业教育课程的三方面:“谈辩(注重辩论技巧)”、“说书(宣传墨家学说)”和“从事(掌握实际知识技能)”。

(四)“职业教育”的教育原则:促人发展

墨子除了提出与儒家相同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思结合、知行一致等教育原则外,还独具匠心创造了一些具有墨家特色、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适合受教者身心发展的具有积极价值作用的教育原则,这些原则都是墨子第一个提出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项:一是“志功合一”原则。这个原则是墨子实施教育一贯奉行的最根本的首要原则。墨子认为评判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不光要看动机,更要看其效果,强调二者必须辩证统一。二是“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墨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首先明确提出“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的教育家,比西方近代“量力性”原则的提出早2000多年,所以墨子也是世界上首创这一原则的教育家。“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既是对受教者 同时也是对施教者的要求。就受教者而言,一心不能二用,人生精力有限,不可贪多求全,凡事适可而止,量其力而行其事。三是“主动强说人”原则(也叫“强力从事”原则)。要求施教者、受教者的“教”与“学”要有热情,施教者要积极传授,受教者要主动获取知识。四是“有善且作”原则。按照墨子的想法,“有善且作”就是对古代好的东西要阐述,对现在好的东西要创作,希望好的东西更多。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但他学于儒而不囿于儒,在学术上取得了反戈性的发展。五是“实践第一”原则。是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唯一源泉。墨子之所以提出“实践第一”原则,是因为他对教育的认识、标准、动力、目的都来源于实践。

(五)“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适合受教者

对于教学方法,墨子多有独到的见解,他所运用的适合受教者的教学方法,可谓是独出机杼,无人能比。墨子是一个具有创新实践和开拓精神的教育家,具有开创之功的,适合受教者的教育方法有:一是“主动讲授”教学法。是墨子在教育实践中,通过语言主动、系统地向弟子宣讲、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墨子是第一个论证和实践了“主动讲授”教学法的教育家。一部《论语》20篇492章,孔子几乎没有系统地一次彻底讲清过一个问题,全书每篇的中心也很难看出来。而墨子不同,他的文章每篇内容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每个问题,都是集中在一篇内系统讲清的。有学者初步统计,墨子载墨子与弟子、时人的谈话共约124条,其中,墨子不待问而言,以“子墨子曰”形式开头的84条,弟子、时人提出问题,墨子答疑的40条。从这样一个统计数字看,墨子教育弟子,主要靠“主动讲授”教学法。另外,《墨子》现存51篇,自《亲士》至《小取》共 39 篇,除在《三辨》篇插入一段程繁问礼的话,其余全都是墨子先后向弟子、时人“主动讲授”的。再则,即便是墨子回答弟子及时人提出的问题,也往往是长篇大论,带有系统讲授的特征。如禽子问守道,墨子遂系统地教以守城诸事,自《备城门》至《杂守》共 11篇,都是记载墨子向禽子所讲授的守城方法。二是“以身示教”教学法。就是墨子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以自身的说教榜样,来引导、感化、教育弟子。三是“激发勉励”教学法。就是墨子在教育实践中,激发弟子的学习动机,诱发弟子的学习行为,使弟子们对学习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过程。四是“追根究底”教学法。追根究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追根究底”教学法,就是要讲清事物的所以然之故,追究底细,弄清楚为什么。五是“博约并重”教学法。博,即广博,博览;约,就是简约,精要。教学上做到内容广博,言简意明。六是“积极创新”教学法。是指墨子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用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向弟子施教。

举报

评论 0

更新:2024-02-16 20:42:36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