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博客——一个专业成长的家园
各位同仁:
下午好。
作为一个从教20余年的教师,作为一个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过来人,坐到这个讲台上,我感到惶恐和迷茫。因为我不是头头是道的名流,没有辉煌的功业作为谈资。留下的只有点滴的片面的感性认识,不能用系统的理论认识来装点和拔高自己,更谈不上迷幻大家来实现精神超度了。用时兴的话来说,我是属于地地道道的山寨版系列的,中专毕业以后一路趔趔趄趄走过来,经历很多艰辛。所以,我的发言自然也就是山寨版水平的。老谌说过一句话:“乐于放屁。放屁有益健康。”我以为很有道理,放屁至少是一种有意义的宣泄,我愿把这句话自勉并与大家共勉。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教师博客——一个专业成长的家园》。
范校长在谈到学校发展时反复提到危机意识,强调少换人多换脑,希望大家成为学者型老师。这两年学校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可以说不遗余力,大家应该感受到这种气氛和力量,认识到要抓住发展机遇,不能再做井底之蛙了。
我以为教师博客是教师的精神家园和事业家园,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下面我分三点来谈谈教师博客。
一、认识博客
博客是“个人网上出版物(社区)” ,是“自组织网络生态” ,是“草根记者” ,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 ,是一种学习工具,是一种与小群体进行经常性沟通的形式,是经常更新的发泄地和自言自语的场所等。“博客中国”对博客内涵的基本定义和理解如下。博客是一种“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零进入壁垒”主要是满足“四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 博客概念一般包含了三个要素: 网页主体内容由不断更新的、个人性的众多“帖子”组成;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而且是倒序方式,也就是最新的放在最上面,最旧的在最下面;内容可以是各种主题、各种外观布局和各种写作风格,但是文章内容以“超链接”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 博客的三大主要作用为:个人自由表达和出版;知识过滤与积累;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但是,要真正了解什么是博客,最佳的方式就是自己马上去实践一下,实践出真知。如果你现在对博客还很陌生,我建议直接去找一个博客托管网站。先开一个自己的博客帐号。反正比注册邮件更简单,也不用花费一分钱,觉得没劲也就随手扔掉得了。邮箱和博客为网络时代的人提供了存储和交流的最大便利,而且网络信息很多是以博客的形式发布的。
我在《红萝卜·牛仔裤·博客》一文中回顾了走进博客的经历。
“知道博客,表面上是不看不写,心里想的却是不屑。完全不看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消息都是从博客中传开的。但总体印象是太杂太滥,可读性不强。于是好几年基本不读博客。别人热闹别人的,我做着我的蜗牛。有时会满足于在一片小叶子上踽踽独行的博大,有时会自得于慢慢爬行过后的一道亮迹的成功。一些年华就这样过去了,才知道时间的无情正在于此,他不会告诉你什么,除了改变你的容颜以外。但它会在别人的行囊里增加一些什么,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有的人忙着把金钱、地位、权势拿出来晾晒,以吸引别人的赞叹;有的人默默地做着走着,不动声色地在生活中捡拾着什么。
“我的行囊呢?我原本是有一个行囊的,少年时就莫名的喜欢读小说读诗,有涂鸦的冲动,坚持过一些年,交过一些文友,取得过一点点成绩。现在呢?干瘪的行囊让我羞涩。后来在校园网上看到谌对1+1教育网站的推介,就去看了看,看到了一群教书人和一群读书人,很钦佩张文质、沈丽新、江湖一刀、老九、明霞这些行囊充盈的行者,似乎有一扇新的窗口在招引着我,于是也想跟着这些人走走,就建了一个叫博客的东西。两个多月来(到现在已经半年),往里面添加了一点东西,觉得有了一点点寄托。这是一种真实的活着的方式。要感谢谌的推介,他到教研室后,做了一些有益的事。
“生活本是五彩缤纷的,其实红萝卜可以不吃,牛仔裤可以不穿,博客也可以不写的,但人活着总应该学习走近,做点实事吧,总应该尝试着去接受一点新的挑战吧。真正去做一点想做的能做的事,并坚持下来,是不是让人生有了一点点意义呢。”
所以我写博客,也是准备要接受一点来自自己和别人的挑战的。写博客以后的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写作勤奋了,阅读量也大了,觉得打开了一扇新窗口。
应该说我是刚从井底爬出来的一只青蛙,博客里的风景足以让我震撼。举几个人物例子说明。
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专家,1+1教育网站的创始人,很有影响力的教父级人物,博客点击数达500万次。
明霞,山东的一位初中生物教师,全国到处讲学上公开课,走到哪写到哪,经常是一篇文章就几千上万字,一位极和善敬业有为的老师,诗意的课堂受人称道,文字清丽,博客点击量达150余万字。
江湖一刀,真名谢云,四川绵阳一个矮个子的巨人,诗人和作家,教研员,文字洗练、深刻、耐读,充满思考和责任感。
沈丽新,江苏常熟一所小学的英语老师,极具爱心和责任感,文字充满母性的细腻和温馨,在中国教师报等报刊开辟专栏。刚建博客,我就认识了她,然后写了《读沈丽新<轻点声,孩子>》这一篇小文,我是这样写她的:“一个美女老师常见,一个教育博客浏览人数达到50余万的老师就不常见了,一个满怀教育机智和慈母挚爱的老师就更不常见了。沈丽新,一个对我来说陌生的名字,这些天却鲜明的挺立在我的前面,让我思考。三月份开通了自己的博客,进入了1+1教育博客网,看到了沈丽新一篇写孩子成长的文章,只是感悟到了她的母性温情。早两天再进她的博客,便看到了《轻声点,孩子》,听到了她亲切而智慧的絮语,领略了一个跋涉者的思考。我们的教育,一方面是没有建立好人性的熏陶机制,却有很多违背人性的东西在繁衍,比如大声读书之类。难怪《中国教师报》会刊登这样的文章。原本想将博客做成只发表自己声音的空间,看了《轻声点,孩子》后,我想将它推荐给更多的人,于是改变初衷,写了以上的话。只为作阅读这篇文章的引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有更多的沈丽新老师一样的年轻者靓丽于杏坛,那就是学生的幸福。”沈老师是应该成为班主任和所有具有教育情怀的老师去阅读学习的。
老九,一个姓陈的儒雅的有思想有作为的校长,文采飞扬,充满机智,让人钦佩。开博一年点击量达17万次。
王木春,高中语文老师,一个思考深刻的人,不断思考和行动,留下了很多优美的文字。
教育博客圈里,有很多藏龙卧虎的人物,走近他们,就是走近进步,我们不断的走近他们,我们就会形成一个“流”,从而推动教育的进步。
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人物。像白鹤小学的叶老师,博客名“都市放牛”,是一个有教育理想有才气的年轻人,思考教育,思考数学,思考人生,多产而勤奋,已经产生了社会影响力,我们学校的灵珏、枫丹白露、老谌的博客也有很丰富的内容。
二、教师博客的作用
博客,尤其是教育博客,它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以我的理解,至少有下面这些作用。
1、博客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便捷平台。博客作为“信息时代的麦哲伦”,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信息交流世界,更为我们的终身学习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网络平台,加速自己的成长。在欧美,不仅那些著名的学府,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就连绝大部分中小学师生他们都已经将博客工具用于加速了他们的成长。博客有着巨大的写作群体和阅读群体,很多学校都正在全校范围推动采用博客,包括在学校自己的网站上搭建博客平台。教师博客的发展速度也是非常之快,这一巨大的写作群体和阅读群体呈现在博客的平台之上为教师的“二次成长”提供了契机。
2、博客方便教师之间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博客这样一个近似“零壁垒”的网络新技术,为教师提供讨论问题的平台,可以让一大群志趣相投的教师博友走到一起来。新课程改革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教师个人力量能完成的了的,我们应该通过博客开展多方面的合作、探究活动。由于传统的校内教研模式,受个体背景因素、操作模式、流程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很难使所有人互动参与以及建立起真正平等、合作、开放的教研关系。博客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博客中,不管你的年龄、经验、背景等,只要有共同的话题就可以进行交流。通过博客,让自己学到很多,让别人学到更多,博客之间实现了深度交流和沟通;通过博客,使有经验的教师的隐性知识能够被保存和传播,年轻的教师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博客最大功能应该是它的适时性和交互性,利用它组建一个个团队,一个个研究的实体,共同参与某个教研课题的研究。通过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制定弥补的措施手段,因为有大家的支持与帮助,你会少走弯路。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更大范围、更多层面上开展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因此,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改变传统教研模式,利用博客交流教育教学经验。
3、博客方便教师写作教育教学反思。博客本来就是一个网络日记本,写日记就是为了反思,博客是教育教学反思的工具。只是博客记在网上,日记记在本上。开博,让一个网络人抒发自己思绪,这里没有什么障碍,不会存在什么忌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是个好东西。通过博客平台教师可以把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通过教学叙事的方式记录下来,从而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反思活动。许多案例证明,专家型的教师都善于在行动中获得知识,他们能不断反思自己的经历并对自己教与学的理念提出质疑。所以博客是教师教育教学反思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学反思的记录积累平台。开博,便于教师写作教育教学反思。
4、博客便于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博客,这一方式将改变教师的孤军奋战的状况。博客技术充分支持“对话、合作、共享”的时代理念,可以说,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促进了资源的共享。以往教师上一次公开课,都要作不少的准备工作,诸如课件的设计等。现在博客的出现,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师利用互联网的博客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促进了资源的共享。这些教师有共同的爱好与追求,更有一种极强的事业心,他们在交流分享中共同进步,形成“教师博客群”。博客这一形式,或工作方式还是引领孩子科学运用互联网无尽资源。孩子上网,沉迷于游戏,令许多家长焦虑,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教师博客的出现,在许多不知名的教师引导下,小网迷将感受到别样的互联网的魅力,共享许多专业教师的共同辅导。
5、博客便于激活学科学习,尤其是语文学科学习。博客作为一种网络工具,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受的限制,使人们可以通过跨地域、跨国家、跨领域的学习,来得到丰富的学习资源。上了博客,不管是读是写,都是一种非常好的语文训练。里面有许多精彩文章,比报刊上、书本上的许多东西更有想像力、创造力。
6、写博客有利于于提高教师的写作能力。写作日记能促进师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而日记具有私密性,不利于激发师生的写作欲望。而作为网络日志的博客一出生就是为了被别人看,博客给人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这充分满足了部分人士的表演欲望,更能激发博主的写作热情。教师的写作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自己书写博客日志和发表评论,可以达到练笔的目的,长期坚持写日志和对别人日志发表评论,参与交流,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教师之间通过相互阅读博客日志,在增进理解的同时,也能互相借鉴写作方式、写作风格等,从而促进教师写作水平的提高。
7、写博客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完善人格。读写的过程会发生情感碰撞,会受到感染,会扬弃一些东西,从而使我们
8、写博客可以扩大社交圈子,广交朋友。这一点和聊天有共同之处,不展开讲。
三、教师博客的写作
人这种动物的长处就是善于学习,教师这种动物比普通人更要善于学习才行。阅读博客是一种学习,写作博客更是一种学习。教师博客的写作与其他文章的写作方法相同,应该做什么事情写什么,经历什么写什么,思考什么写什么,熟悉什么写什么,发现什么写什么。可严谨,也可宽松;可深入,也可浅出;可全面出击,也可攻其一点;可冗长,可简洁。但我反对一两句话的文字,那是对自己和别人不尊重的行为。因为博客空间虽然是私人建立的,却是公共资源的一种。人家到你家做客,总应该拿点对得住别人的东西招待一下吧。所以我认为,博客也不能太随意太零乱。除此之外,是可以不拘一格的。
下面以我自己写作的几篇小文为例做个分析。
1、 可以写写生活发现
教师是人,就应该有同于正常人和高于一般人的生活发现,我的博客里有一个“生活悟道”的栏目,就写生活发现。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一天,我让人擦鞋,边闲聊边观察,竟感从中来。当晚,就写了一篇《擦鞋禅者》的小文,结尾写道:“一个出生于1962年的擦鞋工,一个游走在天鹅花园小区的擦鞋工,在我的视觉里成了一位禅者,一位行动的禅者。她在她的事业里悟道,力求细节有序和完美;她在她的笑容里悟道,用真诚化解了一种职业的卑贱;她在她的生活里悟道,将清贫的日子演绎得有滋有味。谢谢你,禅者。你擦去了我鞋上的尘土,也洗去了我心头的灰垢。”
几次看过大海之后,有了些许思考,由博大的海想到了博大的人,就写了《一个人的大海》结尾是这样写的:“不需要悲悯,不需要膜拜,却总有滚滚滔滔的浪头推涌而来,这就是大海,这就是海一样大写的人。他们真实的活着,用卓越的行动占领时间和思想。他们是名人,是因为他们开拓了自己的大海。他们的海里,养育了多少活泼的精神,承载了多少不懈的追寻。他们是名人,他们是困苦的思想者,坚韧的行动者。他们扯起猎猎大旗,他们挥动如椽巨笔,不断地增加自己的广度和深度,也便成了海。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大海。成就自己的一方海,才能走向辽阔而深邃。”
2、可以写教育发现
《鞋子·袋子·辫子——要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是我的教育观察积累。结尾是这样写的:我们知道,任何量变都是质变的前提。孩子关注鞋子、袋子、辫子的时候多了,关注学习的时候就少了。爱美的虚荣多了,朴实的品质就少了。世俗的负面影响接受多了,教育的正面影响就听不进去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深远的爱必定是关注细节的爱,是有原则的爱啊。
《一个好妈妈有多么重要——与父母谈家庭教育》是第一次到别人家里做家庭辅导的发现。文章很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么深刻的感悟到这一句话的作用,是在一个学生家里,一位初一学生和她的妈妈用行动告诉我的。
“这是一个朴素而整洁的三口之家。我进门的时候,年青的妈妈满脸是笑地迎候着我。茶几上摆满了水果,瘦瘦而腼腆的女儿端来茶水,年青的妈妈递上已经去掉了籽的一块柚子,还递上香蕉。课间休息的时候,小女孩拿来了几盒纯牛奶,分给同伴和老师,最后自己打开一盒,年青的妈妈在一旁微笑的注视着。走的时候,我发现客厅里电视是开着的,却几乎听不到一点声音,又发现自己的皮鞋和其它的鞋子都被摆放得整整齐齐,鞋尖一律朝向门外,穿上就可以跨出门槛。又是一个晚上,我照例去这个学生家。书房的桌上,多了几个很漂亮的玻璃杯,小女孩把准备好的一大壶凉水,倒入一个个杯中。“有点漏。”年青的妈妈在旁边提醒。女孩注意到桌子上的几滴水后,拿抹布擦干,然后将壶子移到托盘上方,小心翼翼地继续倒水,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杯后,就安静地坐好。“看,上面有标签。”忽然有学生说。我这才注意到手中的杯子上也有写着老师姓的标签。我心头一热。多么有心的孩子,她为了准备这几个杯子和标签,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呢。我又看看书房里的陈设,简单而有序。书架上的书按门类摆放,扬琴上覆盖着干净的罩布。那天晚上讲课,我充满了激情。
“当穿好依旧摆放得整整齐齐的鞋子出门时,我有了很多感触。多少家庭,多少父母,都在感叹世风日下,都在牢骚满腹,却一点也不愿去思考和改变自身。结果是我们身边娇气、傲气、霸气、怨气的孩子越来越多。我所去过的这样一户极普通的人家,母亲和孩子用真诚演绎的对人实实在在的温馨,是这个社会一个平凡的亮点。这样的父母多了,这样的孩子就多了。一个家庭可以不富裕,却不可以缺温暖;一个家庭可以缺说教,却不可以缺父母向善的潜移默化。这是为人的小道理,也是教育的大道理。”
像这一类的文章,是不需要文采的,只需采集生活的一个小点,有点思考就行了。晚报教育周刊记者告诉我,他们很需要这种文章,我写的几篇这类文稿,他们照单全收。
3、可以写教育忧思
大而言之这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小而言之叫发泄不满,鸣不平,用老谌的话说叫放屁,图的是心中痛快。这类文章我写过《还有多少人读书》《德育“缺”德》《智育“少”智》《体育“离”体》等几篇,形成了一个系列,有时间我还会谈谈教研等话题。
4、 可以写教学记录和反思
如《写作因个性而精彩》就是《生活因 而精彩》的阅卷札记。
6月29日,我参加了初二期末阅卷工作,批阅了6本作文。200多篇作文中,打了三四篇90分的,打了20篇左右85分以上的,《生活因父亲的胡子而精彩》《生活因老房子而精彩》这两篇文章被我复印下来了。这些文章都是我眼中写得好的文章,它们在众多的文章里脱颖而出的原因是因为有个性,也就是在作文中打下了自己的印记——既不重复别人的发现和故事,也不重复自己的故事,而是有新的发现和思考。于是我写了本次试卷批阅的讲评。我很多时候看考场作文,基本养成一个习惯,好文章标记摘录、标记、复印,问题文随手写下问题,评卷结束,大多会写下讲评指导文字,上届初三做的几次年级作文指导讲评获得了较好的评价,也得益于这个习惯。如果说我在作文教学上走得稍微比别人远一点,就是因为我喜欢随手记下一点东西,其实我的记忆力一直都很不好。
再如《我这一周》,写的是生本教育实践萌芽的简单做法,就是一种资料。
在这一点上,唐海燕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她有很多教学记录和反思写得好,她也伴着这种记录和反思在快速进步。
还有教案、案例、论文等专业领域写作和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领域写作都可以作为博客形式。
总之,博客对老师有益,是老师专业成长的很好的途径,希望大家都去一试,教研室也将采取措施推进此事,建立起学校博客群,以更好的推进学校教研工作。
最后,我将以一篇小文《名师是如何“炼成”的》做小结。——
谁是名师?我是名师。何谓名师?有名有姓的老师。你我的名字,首先被学生、家长知道,然后被学生和家长称道,这也就是一定意义上的名师了。
名师是“逼”出来的。很多年前,我就认识了新邵的以快速作文全国出名的杨初春老师,他是一个有点瘦弱的人。我也听过他的课,读过他的专著,很有思想。他的成名有一个直接原因,家中妻子有病要照顾,两个班的学生人数太多,改作文完不成任务,只有让学生当堂完成写作和批改了。被逼改革之后,作文教学的效率和效益都显著提高了。山东的杜郎口中学的升学率从全县倒数第一,进入了全县正数第一第二名。也是一个逼出名师逼出名校的例子。校长崔其升在关系学校存亡的紧急关头,规定老师每节课只准讲10分钟。这一逼,逼出了新课改的成功典型。可见,成名师是要自己逼别人逼的。
名师是“养”出来的。 北京第五中学在前校长吴昌顺的领导下,土生土长了9位特级教师,由一所很一般的学校变成了一所名校,既培养出了名师,又成了名校,自己也成了名校长。说起名师、名校和校长的关系,吴校长的结论是:名师造就名校,名校培养名师。先有名师,才能有名校。他反对“有一个好校长就会有一所好学校”的说法,“这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可以成立,但不具有普遍性。”然而,一个好校长必须为教师成为名师创造条件,“让名师焕发风采,让青年脱颖而出。” 他强调了培养和关爱的重要性。这个“养”自然包括很多内容,如形成培养机制、形成专业氛围、形成激励制度等都是必要的。借用生物学的术语,这叫“异养”,是老师成为名师的外部条件。与“异养”对应的是“自养”,就是发展自我的内驱力,老师提高专业悟道认识,提高学术修养素质是其核心内容。
名师是“挤”出来的。当老师绝不能一夜成名,只有丢掉幻想,老实做事才有前景。怎么“挤”?首先从时间上挤。你想娱乐学习两不误是不可能的。你把打麻将之类的辛劳用点到思考和学习上吧,你少的只是输赢的悲喜,多的却是智慧的财富。鲁迅说过:“我哪里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罢了。”他是挤时间的典范。其次要从人堆里“挤”。我们有一种从众心理,就是随大流,反正跟着别人就行了。其实,这种做法是靠不住的,因为人家紧走几步就把你甩在后面了。正确的做法是挤出人群,走到前面一点去,你就不会担心落到后面去,那里还会有新颖一些的景致,至少会有清新一点的空气。
名师是“专”出来的。唐代诗人,灿若群星,贾岛能占据一席,其刻苦认真专注是重要原因。这在他自己的诗句中也有所反映。如他在《送无可上人》一诗下自注:“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二句三年得”自然是夸张说法,但他吟诗常常煞费苦心却真有其事。他是苦吟诗人,行坐寝食,都不忘作诗,常走火入魔,惹出麻烦。据说曾出了两次交通事故。一次是骑驴过街,当时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便信口吟出“落叶满长安”之句。寻思上联,忽以“秋风吹渭水”作对,喜不自胜,结果撞上京兆尹大人的车马,被拘一晚。一次是去访问李凝幽居,于驴背上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其中“敲”字又欲作“推”字,一时未定,神思恍惚,结果又撞上韩愈的车马。贾岛用专注扎实弥补其天分之不足,终成大器。这一点对老师成名是很有启发的。我们与其满天的麻雀都想抓尽,天天为自己作好高骛远的设想,还不如老老实实做点基础性的的工作。把一个个奥赛题做好,你可以成为奥赛辅导名师;把一篇篇文章钻透写好,你可以成为写作指导名师;把一次次实验设计好,你可以成为实验教学名师。二中的特级教师黄国雄老师,就是因为专注于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成为了中国站到世界中学物理讲堂是上的名师。他的成功再次说明,专心投入是多么的重要。
名师是“垒”出来的。老子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老师,应该描画一下自己可能建造的成长之台,然后去寻找合适的建筑材料——“土”,每天搬运一点点筑台之土,台就在长高,我们就可以站在更高一点的地方去观察世界。每天记下一两句的思索发现是可能的,一周读两篇文章是做得到的,一个月写一篇反思总结也是不难的。这样一次次思考、一篇篇文字,就可以垒成事业的“九层之台”。前面说到贾岛,他就有一个垒成功之台的绝招,即备一个“诗囊”挂在驴背上,骑驴时有所得就随时记录下来,丢入“诗囊”。如果我们也备有这样一个“囊”,并且经常往里面装点有利于自己成长的东西,那么名师的称号就会不知不觉地降临到你的头上。
名师是“吹”出来的。首先要“自吹”。自吹就是要敢于把自己“亮”出来。“班门弄斧”的那个人是有勇气的,因为在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外行前面“弄斧”纯粹是做秀而已,而到“班门”去“弄斧”,则要战胜许多无形的压力,甚至要能受得了冷眼和嘲笑。冷眼和嘲笑是人生获得经验和知识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我们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上各种公开课,向各类报刊投稿,向名师请教等等,都是常见的“自吹”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修正自己的不足、磨炼自己的意志、推介自己的思想、检验自己的能力的试金石。其次就是“他吹”了。这是一个根据“自吹”生造的词。“他吹”之一是“口碑”,学生及家长、同事及领导、老乡及邻居,都可以为你做宣传,你的形象可以通过他们帮助树立。“他吹”之二是宣传媒介。黑板报、宣传栏、报纸刊物、电视台等是常见工具。“他吹”是建立在“自吹”之上的,“自吹”是建立基础,“他吹”是做大做强。通过多种途径“吹”,名师的形象就慢慢清晰起来。
说起名师,我们立即会想起一串串名字:魏书生、于漪、钱梦龙……他们的成长也就是这样“炼”出来的。他们显赫的身影背后,有一串奋斗的脚印。
谁是名师?我是名师。只有当我们都有了这样的斗志和底气时,我们从事的事业才有希望,我们的人生才会走向辉煌。我们的学校正进入转型时期,是呼唤名师和需要名师的时期,学校正在大力推进这方面的工作,努力成为名师,每一位老师都责无旁贷。
——希望教师博客能为全体同仁的成功成名搭建一座桥梁。
谢谢大家。
2009-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