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读书与教养:儿童敏感期案例分析

作者:fengyefy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30913

 

 

 

  最近,读了孙瑞雪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本书。

从5月22日(周五)晚上6点,到26日早上7点,可以说是夜以继日地在研读完毕。
不仅,懂得了“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而且,读着,读着,就读进去了——“一页一页地内化”。想到自己的童年敏感期,想到自己教书育人遇到的许许多多少年儿童的敏感期,想到自己3岁的孙女杨依童的敏感期。
读着,读着,又读出来了——“一章一章地外化”。很想尽快把书推荐给从事学前和基础教育的同事,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拥有的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电子书和讲座视频资料网传给同事。并且创作了《教养,是养成教育的最大技能》课件,把31个儿童敏感期,作为“为什么教养”的主要内容来深化。从而使“怎样做教养”的儿童技能教养法内容更具科学性。 
读书,是生命教育的快乐播种,教养,是养成教育的最大技能”这两句话,是我在研读《捕捉儿童敏感期》过程中,所生成的哲理名言。
知道,悟道,得道,需传道。
 
【案例一】
“她姑姑杨璐璐出嫁的前后十天里,杨依童也随家人在乡下住了十天。在院子里看蓝天、看白云、看绿树、看红花。50多天的她,竟然能有意识地与50多岁的奶奶“啊啊”对话了,很让人惊喜。”

 

杨依童的满月留念

【案例分析】
儿童对一些语言敏感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与其说儿童是对丑的语言敏感,不如说成人自己对儿童的这类语言敏感。
效果强的语句其实也是成人的敏感语句,人们通过嬉笑怒骂激怒对方,缓解自己的情绪。这个情况的极端就是使用非常强效的语言,那就是有魔力的语言,《哈利•波特》里的巫师喊道:“昏昏倒地!”对方就昏倒了。大家都知道,多少孩子为《哈利•波特》而疯狂.
其实儿童还对有歧义的语言、幽默的语言敏感。一个语词有两个意思,也让他们觉得非常好玩!大家也不妨一试。
在日常语言建设的敏感期,儿童模仿口语、练习口语,感觉语言的音韵,不断重复使用语言,在使用中把语言内化。这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方式。
 
【案例二】
  是啊,天波杨府,是我们杨家的骄傲。我们全家六口三代人又能一同游览天波杨府,并观看演出,确实感到荣幸和幸福。
  在天波杨府,孙女爱观看古朴典雅的极致景色,爱欣赏古代服装的游客照相,爱触摸吉祥喜庆的大红灯笼,爱扑捉造型景观的金菊花瓣,爱隔着凉亭柱子与大人藏猫猫……

杨依童的欢乐

【案例分析】
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对光如此痴迷。这究竟是种什么感觉呢?在黑暗的隧道尽头,一个光点出现了。因为在黑暗中,这个光点显得格外奇妙、明亮和有意义。光点逐渐变大,但它依然在黑暗中,强烈的光明与黑暗的对比,使得这一点光充满了意义。直到光明完全吞噬黑暗,就好像一下子扑进光的怀抱中,光明包围了你。你到家了,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对光的敏感期过去了。
  当婴儿畅通无阻地度过了一个敏感期时,他就走过了一个发展的台阶。这给婴儿带来了愉悦和持续性的满足,这也是婴儿从出生到了解、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这过程的完成会使儿童充满活力和激情。但是,如果破坏了这个过程,就会导致儿童的麻木、迟钝、懒惰、好动、混乱。表面上看,儿童是在发展自己的感官,实际上儿童是借助感官发展建构他的精神。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是作为精神的人而存在。
  一个敏感期,将使儿童获得一种品质。眼睛最先敏感的地方是黑白相间、反差明显的地方,对初生婴儿来说,它比人们想当然认为的彩球更具有诱惑力。
  这一敏感期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但是我曾经发现,阳光照进教室,撒落在一张小桌上,一个女孩子向光束走去,爬上桌子,缓慢地为光而舞。这一行为吸引着其他孩子,他们抬起头凝视着,好像被唤醒了某种记忆……
  罗曼-罗兰在他的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中也有描述——从黑暗墙壁上高高的窗户射进来的光线,给婴儿带来第一个惊喜和欢乐。
 
【案例三】
孙女杨依童蛇年春节才十个月,虽然正在牙牙学语中,还没学会叫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倒是能够辨认出亲她、爱她、养她的长辈。
当听到“童童爷爷在什么地方?”她会立刻扭头寻找,找到了就对着你笑。“奶奶在什么地方?”她也是这样寻找微笑。
  你要看看她的小手和脚丫子臭不臭,她会伸着小食指和光脚板让你闻。
  亲密接触了一个春节,才知道十个月孩子的灵感来自于教养。
  元旦在郑州看她时,家里贴有儿童识字的画,还买有儿童画书,她在妈妈的怀里看图认物。
  她奶奶说:“这真是瞎狗看星星,她懂得什么?!”
  她妈妈说:“懂,童童懂。不懂才教,教了才懂。”
  殊不知,这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儿媳在用画书刺激孙女大脑皮层发育。
  果然如此,不到九个月的她,到了幼儿园见到长颈鹿的大门造型,她会“哎哎!”地惊奇;到了体育场看到风筝,她会“哎哎!”地追看。原来,孙女跟妈妈在书上学到的东西,见到实物就会有反应。
  因此,年前我就特意买好了儿童识字画贴在他们的卧室里,买来了两本儿童认物书让她学习。
  春节过完了,孙女依童又要回郑州了,给我们留下了三个深刻的印象:
  孙女爱学习。她会坐在床上,坐在大人的腿上,在大人的帮助下,用小手一页一页地翻书着书,用小食指一个画、一个画地指着学习。遇到感兴趣的图片会发出“哎哎”的惊奇声,遇到熟识的图片,会转移眼神在屋子里寻找。她妈妈说:“你看这个胖胖娃娃,小脚板多胖啊。童童,你的脚呢?”孙女立刻会抬起腿伸出脚,让大家看。尽管,在郑州买的儿童画书,被她烦恼时当做玩具撕烂了,但是灵宝的这两本书,她只是不小心撕掉了一页。
  孙女玩抽纸动作很麻利,不停地挥动着手背,小手连续抽出张张白纸,扔在地上。然后就是冲着大人咯咯地笑一笑。当然了,扔在地上的纸,我会捡起了,装在塑料袋里为她擦屁股用。
  孙女爱音乐。早在两个月时,她就爱听贝瓦儿歌。现在一听到大人唱“新年好啊,新年好啊”,就立刻闪动两腿,晃动上身跳舞。她能够地在电脑前静下心来连续听五、六首贝瓦儿歌,对画面中出现的小动物特别感兴趣,不时跟着音乐节拍晃动身体,还用小手触摸屏幕,有节奏地拍打键盘。她对电脑“开始”键记忆犹新,动不动就用小手去按动。
  电视里音乐节奏感特别强的节目和动画节目,都会引起孙女的共鸣,不是晃动身体迎合,就是“哎哎”惊奇吆喝。
  孙女爱运动。十个月的她,不是喜欢适应大人死死地抱着让她如何耍,而是愿意主动活动让大人适应她怎么玩。她喜欢下地让大人搀扶着蹦跳、欢呼;她喜欢与比她大一点儿童玩踢球和扔球;她喜欢在体育场跳蹦极;她喜欢在超市门口玩喜洋洋;她喜欢在文化广场开电瓶车。每每在这些运动中,她总是手舞足蹈,乐呵呵的,合不拢嘴。
  家里有个儿童小圈椅,孙女能够坐在上面,两手扶紧椅圈,双腿一曲一伸地登着地面,让椅子一步一步地与她一起后退。这似乎是她的一大创新,玩起来很是开心。
  孙女夜晚不煎人苦闹,白天活泼开朗。下午总要睡三、四个小时的觉。由于是春节,大人们都在客厅看电视、陪客人。所以孙女睡觉时,要在卧室和客厅分别打开两个电脑,用摄像头监控,生怕她醒来翻身滚到床下。
  孙女非常可爱,初一右眼是双眼皮,初二左眼是双眼皮。到了初三初四,哪只眼睛都不是双眼皮甚是遗憾。到了初六,哈哈,两眼都是双眼皮,漂亮极了。
等到我五十四岁生日时,孙女也就一周岁了。因为我们爷孙俩的出生日期相同。

我和孙女杨依童在文化广场游春。

孙女杨依童在妈妈的辅导下学习。

【案例分析】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婴儿开始使用口和手时,成人的干涉就开始了。这种干涉刚开始还限于一些老人、低龄保姆和少数无知的父母,随着幼儿的活动越来越频繁,成人的干涉就越来越多。当儿童开始使用他自己的意志和思维时,成人的干涉会更厉害。
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逐渐放松并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融合到环境中去。他学会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学着用自己的能力尝试不同的交往方式,并从中找到乐趣,积累成长的经验。   
儿童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搅,就能形成高度专注的品质。如果老师不会观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轻易打断孩子的认知过程,这样孩子很难形成专注的品质。
处在敏感期的儿童,专心于某一特定的事物,在反复活动中,以特有的强度接触外部世界、感知世界、认识事物。一个敏感期过后下一个敏感期又被激起来,儿童的身心得到长足的发展。
 
【案例四】
小孙女在百寿峡玩得最开心。洗长寿泉,攀栏杆,过栈桥,捉蝴蝶,摘鲜花......足足一个小时,都是拉着大人的手在行走。
   平心而论,这里胜过绵山那条沟的风景。
全家人能够在一起游览“河南燕子山原始生态旅游风景区”,俺的总体感觉是,俺住在燕子山脚下太幸福了!俺家房后有这样的景区太好了!

长寿泉水

 古树新桥

点击浏览燕山槐海》
【案例分析】
走的敏感期大概从7个月开始出现。起先孩子拒绝坐,不断要妈妈拉着双手跳,一段时间后,他开始走,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上楼梯、下楼梯都要自己来,不管需要多长时间;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走......走路的敏感期中,儿童是一个自由、活跃的个体,他拥有空间的能力从此跨出了一大步。
  这时,成人应该放弃自己的走路节奏、生活节奏去配合孩子,让孩子在敏感期内得到充分、良好的发展。
当走的能力发展起来时,孩子可能会重新回到妈妈的怀抱寻找慰籍、爱意和温情。他会走了,但他开始说:“妈妈抱抱! ”这时候,妈妈不应当说:“你会走了,怎么还让抱呀?”
 
【案例五】
孙女杨依童三个月时,妈妈经常抱着她,在怀里看书,教她看图认物。
奶奶用农村哄小娃的传统观念说:“这么小的娃,什么都不懂,教她看书能起啥作用?”
妈妈说:“正因为她不懂,才教。懂了,就不用教了。”
其实,这就是“教养”的理念。
幼儿,重点是“教”,关键是“养”。
不教而养,抚养的是“躯干"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轻教重养,抚养的是“聪明”人——善于学习新的知识。
重教关养,抚养的是“智慧”人——能够创造新的东西。
只有教养了,幼儿才能养成获取新知识的习惯与方法。
半岁时,孙女能够听懂妈妈的提示音,在书页上指认相应的图片。
   一岁时,孙女能够根据妈妈的要求,翻书页找到相应的图片。
至于,电脑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等实物,孙女分的一清二楚。但面对笔记本电脑时,孙女则是真找不到主机了。
如果是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她会模仿大人,用小手指一滑动,听贝瓦儿歌呢。
现在,孙女一岁零九个月了。爱看绘本读物以及灵宝委直幼儿园编著的校本教材。
妈妈说:“童童,去让奶奶教你看图说话。”
孙女说:“奶奶不会。”
妈妈问;“童童,谁给你做的棉鞋?”
孙女说:“奶奶。”
妈妈又问:“谁开车接咱们回家?”
孙女说:“爷爷。”
妈妈问:“爸爸干什么去了?”
孙女说:“上班。”
这说明,幼儿在生活环境中,学习与产生的思维、记忆与意识,是一生成长的基石。
孙女还爱画画,画了几个弯。妈妈就表扬说:“这是大山、这是大树。”
九个月时,孙女画的圈,虽然不太园,但关键是能封住口。妈妈说:“这是太阳、这是月亮、这是大西瓜。”
前几天,孙女玩到九点多,画了个圆圈,就说:“我要吃西瓜。”
妈妈说:“现在天黑了,超市下班了。妈妈明天带你去卖西瓜好不好?”
孙女说:“天黑了,下班了。明天,卖西瓜。好——”
妈妈是教孙女的好老师,奶奶是养孙女的好保育。
【案例分析】
临睡前读优美的书,让童年的心积淀生活的诗意。在这种诗意里,儿童发现着,创造着,成长着。
  儿童在临睡前的读书需求,是一个普遍现象。可以给孩子读各种各样的书,写实的,科幻的,童话,但必须是大师们写的,逻辑严密的,语言优美的,适合儿童心灵发展的。
  记得看过一部著名电影:主人公向法院要求一名小孩的抚养权,可他并不是孩子的父亲。“你的理由呢?”法官问道。“我……我睡觉前给他读书。”男人说。“他给我读书。”孩子说。
 
 
                        
大人物,小苹果。
【案例六】
在郑州初一响鞭炮,最遗憾的是没有火柴或打火机。因为家里做饭是煤气,对都不抽烟的我和儿子杨乐来说,火柴或打火机是生活中的累赘。
  吃完饺子,全家人逛完超市,归途中买了个奢侈品打火机。孙女杨依童感到很稀奇、很稀奇。在她的生命里第一次感知了“打火机”与“响鞭炮”的联系。
  本来初一天气就很阴沉,鞭炮响后烟雾迷漫。楼房之间的“霾”就是这样诞生了。
  什么叫“春节快乐”?全家人团圆就是快乐,因为花好月圆啊。全村人联欢就是快乐,因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此时此刻,我在想:川口村的父老乡亲人啊,肯定又在文化广场搞联欢。
  天气不太好,孙女不远行。在楼房里度过初一的大半天。
来时,给孙女买了一辆电动翻滚特技遥控车。她的玩法确实是与众不同。放在凳子上,看翻滚特技遥控车从“悬崖峭壁”上掉下来后,如何继续爬行;放进移动马桶里,看翻滚特技遥控车在“万丈深渊”里,如何爬出来;拿在手里,看翻滚特技遥控车灯光如何闪烁,轮子如何翻转。恐怕连翻滚特技遥控车的设计者,也很难想象出不足两岁的女童对翻滚特技遥控车的奇异玩法和新奇探索
【案例分析】
人通过手来占有环境。婴儿出生时第一个能运动的器官就是口,婴儿就用这个他仅能支配的器官认识了手——他不停地吃手。可以想象,当婴儿第一次将他的小手放入口中时,肯定会有“开天辟地”般的惊喜。当幼儿第一次有意识地向外界物体伸出他的手时,他对世界的探索就开始了。
  在真正使用手时,幼儿几乎是见圆的就拧,见方的就按,见线就拽,音响、电视机、洗衣机……都成为他探索的对象。随着空间敏感期的到来,幼儿在使用手的同时,还在建立空间的概念:他喜欢插东西,将磁带插入,关上,打开,拿出,反复进行。
成人很害怕这个开始,成人最喜欢说:“不要动。”“安静下来。”不让儿童行动,就等于不让儿童思考。
发现是儿童的快乐之一。儿童通过物体的位置探索空间,通过物体的运动探索空间,通过不在视界中的物体探索空间,还通过弯曲的视界探索空间。他们由此得到空间感,形成空间概念。
这些都是空间的要素:直观的位置,直观外的位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这就是科学逻辑的起始点。但生活中,儿童对空间的探索常常不被家长所了解,家长不知道敏感期这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自然也不知道有一个探索空间的敏感期。
 
【案例七】

色彩——孙女杨依童两岁多,红色的、蓝色的、白色的、绿色的等等颜色都能认清。

姐妹俩——孙女杨依童喂侄孙女杨萱藻饼干吃。

【案例分析】
  儿童和成人对分享的认识非常不一样。成人习惯于分享食物,儿童则不愿意;成人习惯于共享玩具,儿童则要看情绪,看对象。这种情况儿童大一点会有所转变。但是,有些成人不了解儿童的这个特点,用成人社会的道德观评价儿童,说儿童自私,有些家长甚至忧心忡忡,上纲上线。这完全没必要。
  拥有一样物质,才能得到这一物质背后的精神。如果拥有这一东西过于艰难,物质背后的精神就在这艰难的过程中被遗忘了。艰难的获得过程改变了儿童原有的目标,占有欲取代了精神的需求。如果儿童总是这样艰难地获得东西,他就会贪婪,也会出现其它心理问题。
正常儿童有两个优秀的品行——大孩子照顾小孩子,不打小孩子;小孩子打大孩子,大孩子不还手,不记仇。
  大小孩自然地照顾小小孩,同时试着去满足自己的愿望;被小小孩打时他并不生气;受到小小孩拒绝时也并不难过;事实上,大小孩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的发展和果实正在后面,可惜被他妈妈意外地打断了。
  
【案例八】
这几天在郑州,跟两岁多的孙女杨依童算是“混熟”了。
  真不明白在灵宝与她视频聊天时,她是怎样看懂画面,听懂对话,分清你我,远程交流的。
  到了郑州,开始还有些生疏。不到半天功夫 ,上街要坐到我头上(架架上)。
  端午节从灵宝来郑州后,都两个月了,还一直记着我的名字。
  问她:“爷爷的家在什么地方?”她语出惊人:“在灵宝。”这些没人教她,都是听大人说话,或者是察言观色,自己“总结”出来的。
  不过,她知道自己的爸爸是乐乐,但不知道乐乐的爸爸就是我。看来,“辈分”不是小孩子一下就能理解的。
  孙女,没有留守隔代教育的痕迹。没有农村孩子撒泼打滚要东西的习惯。
  孙女自小一直跟着她的妈妈在郑州生活。熟悉了很多城市环境和常识。在超市,先要去看书,然后寻找自己吃的食品。听到音乐冒出个“小苹果”词语,原来,播放很流行的《小苹果》歌曲,她不仅熟悉,而且能跟唱下一句,比我强多了。
  她认识公交车,会画公交车。能把公交车的车体连成长方形,下面有两个小圆圈,说是轮胎。除了把握不住位置,把很多窗户比例失调地画在长方形的顶部外,还没有忘记把方向盘画在左面很合适的地方。
  整个画面简直就像太空公交车,那诸多的窗户堆积在车顶就好像是太阳能光伏板。这是顽童的创作绘画,爷爷的创意评价。
  孙女不仅爱画画,而且喜欢照相。主要是知道笑脸相迎和简单造型。更惊人的是知道照相机的开关和快门。
  在我给她摄影时,她也给我拍了几张。尽管取景不当,画面模糊,但毕竟是两岁多顽童现代信息化的电子杰作,如果有少儿摄影大赛,或许一定能获奖。
看来,我的自小爱好,孙女算是继承了。

‎2014‎.0‎8‎.12‎.‏‎16:03:19孙女的艺术造型(索尼卡片相机)


‎2014.0‎8.‎12‎,‏‎13:55:24孙女玩相机情景(佳能单反相机


2014.0‎8‎.12‎日,‏‎16:03:19孙女给我的留念(索尼卡片相机
点击浏览枫叶教育《小苹果》
【案例分析】
一位不到3岁的孩子到了音乐的敏感期,每天都“弹琴”,用手指在桌子上、暖气片上、书上、膝盖上,不停地弹着。值得高兴的是这个敏感期被家长发现了,遗憾的是家长没有条件买钢琴。孩子的妈妈只能遗憾地眼看着这个敏感期流水般失去。过了六年,这个孩子的乒乓球打得非常好,因为在孩子打球的敏感期出现时,妈妈下决心送孩子进了乒乓球少年班。
孩子们只是简单地画吗?只是简单地写生、描摹对象吗?成人可能是,但正常状态下的儿童不是。这是儿童根据他内心的引导进行的自发活动,他在表达他看见的,想到的,想象的,向往的。表达他的注意对象,他的内心活动,他的喜爱,他的情感。
敏感期中的幼儿往往对敏感对象表现出痴迷的热情。幼儿绘画敏感期到来时正是如此。这个敏感期大约在4—5岁之间到来,但也有例外。整个敏感期持续1 个月到1年的时间。
幼儿从2岁开始画线状团,3岁左右开出有了运笔意识,画的形状成了不规则的梨型、圆形以及其他的简单形状。这个时期过后,儿童会不断要求大人给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儿童又开始自己画。此时儿童基本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事物,能画出一个事物的基本轮廓,画人能画出头部、四肢和躯干,但没有多少细节内容。接着,他开始把握细节,对微妙的神态也有了感觉,他们的画也变得生动奇妙。这时儿童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小学。
满足儿童敏感期的需求使儿童表现出:1.天才的创作智慧 ;2.无与伦比的热情、兴趣和意志力;3.迅速发展的认知能力和技能;4.得到满足之后人格状态的宁静、和谐和顺从;5.建构了巨大的潜力。
痴迷,热忱的状态,使儿童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使儿童深入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最终改造和创造事物。它又能净化儿童的心灵,让儿童发现非凡的美。
绘画是一种形象语言,是一种表达方式,这个敏感期发展得好,就可能奠定了成为绘画艺术家的基础。 
                   
【案例九】
孙女杨依童,今年春节回来,可都逗人了。
常常喊叫的是“爷爷好!”——温馨。
念念不忘的是“回自己家!”——乡愁。

坐在旋转马椅上,一转到镜头前就喊:“爷爷好!”

——心甜。

 

 

动脑、动手的钓鱼游戏,童童很喜欢、很专注。

——益智。

 

 辨别颜色是童童的天赋,五颜六色都能分清。童童喜欢红色。

——喜庆。

  

 “要回童童自己家!”在童童的心目中,“家”是生活了不到三年的郑州市。

——乡愁。

 

 “童童长大啦,童童自己走。”童童喜欢独立自行,不叫大人牵手。去年春节回来,下高铁后,自己走出火车站的。

——牛人。

 

 童童爱探索。爱问“为什么?”喜欢弄清是什么?玩具不是玩坏了,而是拆坏了。童童,虽然不知道这是连心锁。但她能记住爸爸、妈妈的姓名和手机号码

——亲情。

 

 灵宝西站月台上,童童隔着栏杆伸出小手挥动着,向站在对面派出所门口送行的爷爷、奶奶喊:“爷爷、奶奶再见——!”

——温馨。

 

 高铁进站了,车门都打开了。就在妈妈抱起童童的一瞬间,童童扭转身喊:“爷爷好——!” 

——动人。

(来源本站原创孙女杨依童:“爷爷好!”(组图)》,发表于2015/2/23 5:02:57
【案例分析】
儿童处在秩序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程序和秩序给儿童以安全感。如果程序和秩序被打乱,会给儿童带来极大的混乱和不适。
对这时的幼儿来说,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这种程序和秩序进入幼儿内心,成为幼儿最初的内在逻辑。这就是儿童的思维,有时称“直线式思维”。后来,儿童的这种逻辑开始改变,不变的逻辑核心被抽象出来,在此基础上,事物的形式可以变化,甚至千变万化。
对儿童来说,初到一个新环境,安全问题是首要问题。哪些地方安全?哪些人友好?哪些人可以信赖……当他感觉某个人值得信赖时,就会亲近这个人,追随他,允许他抱。因此,面对每一个新入幼儿园的孩子,老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建立安全感,让他熟悉环境,比如首先熟悉卫生间。
成人到了新环境也是这样。大学生也会由于调整班级、毕业等变动,感到失落、烦恼、揪心。只是由于经验和理智,他们的感受没有儿童那样强烈而已。成人也都曾感知结识新朋友的重要,那会让你的心安定,给你精神慰藉
人际关系的敏感期一般在4岁左右出现。很多孩子是在自我意识产生的同时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就到来了,这个年龄往往在2岁多。到了松松这个年龄,他们的人际交往智能已经到了一种很高的水平。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认为这同一个地域的文化传统和集体遗传基因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广州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的不温不火、不焦不躁、足智多谋,实在是有别于我们看到的其他地方的孩子。
   
实在欣慰自己现在能有时间读读自己喜欢的教育书籍,能有精力研究自己喜欢的教育专业。这要感谢郑州新世纪课程研究院,为自己换个跑道继续跑,所搭建的成长平台。
3月21日、5月12日和5月12日,我有幸分享了芬兰儿童技能教养法,零距离与芬兰儿童技能教养法创始人本.福尔曼先生和芬兰儿童技能教养法中国第一推广人李红燕女士交友、交流,不仅三次全程录像,进行编辑。而且仔细研究,深入探讨,在撰写攥紧养成教育的金钥匙——技能教养法教养,才是养成教育的最大技能(图文)道德经:被我的芬兰友人本.福尔曼看好三篇专业性很强的论文基础上,用影视艺术创作了芬兰儿童技能教养法宣传片。
 
活到老,学到老,才是真正的轻松富足。
                    
  注:文中案例解析部分,摘录于《捕捉儿童敏感期》部分章节。
  
 
更新:2015-05-28 05:03:32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