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组图】俺农民,对这活儿一点儿也不稀茬

作者:fengyefy 来源:bzyc 点击:3529

 

 转自《颍上论坛》,发帖“舍我其谁也”,本站编辑时,文字有所改动。

当农民时,经常在这样的场景里劳动,现在再也看不见了 ... 

图片

那时,碾麦扬场,一股土腥味,手背,袄领经常是黑乎乎的,戴个麦帽子也不顶用。

图片

 连天晌午的,要碾麦、翻场、起场,顶着烈日,才是最好的效果。

图片

 扬场时,技术好的老农在上风头,鳖把式在下风头,那空气,比现在的雾霾还恶劣。

图片

 麦场里,有几间土坯房子,再好不过了,歇凉、歇晌、避雨、放农具很是方便。

图片

趁天还没有黑,趁天还没有下雨,大家分秒必争的把晒干的麦子装进口袋,那时候雨水说来就来。不过,有时间也会瞥场的,正碾着场,暴雨就来了。

图片

最欢喜的时刻是装布袋,估量小麦的收成。

图片

扬场水平越高,尘土和杂屑飞走了,这是翻逗木铣板,空旋麦粒,飘飞尘杂的绝活。

图片

大人翻场时, 小娃无忧无虑的坐在口袋上,或者躺在麦草上,尽情的玩耍。

图片

土地承包到户后,卖场上的活儿,需要几家人互助合作,这样可以多快好省地扬完场,腾出空地供下一家使用。

图片

 晒麦,要倒匀,用录耙搅匀。 现在已经看不见这样的大场了,好怀念以前的大场,晚上好多小朋友在一起捉迷藏,钻麦集。

图片

 晚上装起来,白天再倒出来晒,一遍又一遍的暴晒,一直到全部晒干,否则囤积起来会长芽发霉。

图片

 扬麦的确是一个难以掌握的技术活,一个真正的庄稼汉必须翻掌云雾

图片

  农民们把割回来成捆成捆的麦子解开平坦在场里,然后再让汽车或拖拉机转着圈一圈一圈的碾轧,直到麦粒脱离麦穗!

图片

 炎热的盛夏、忙碌的季节、丰收的喜悦、农民的追求

图片

 在炎热的夏季,大树底下凉快至极,可是忙碌的人们没有机会享受这一丝阴凉。

图片

 只有年迈的老人借拣韭菜的机会在大树底下做暂时休息。

图片

 麦粒和杂屑分离需要好多次扬场的过程。

图片

 盛夏抢收粮食时段,老人、孩子全家参与。

图片

曾记得先辈们高超的割麦技术——又快又多,麦茬又短又平,这是现在时代收割机割的麦田,跟猪拱的一样。这块麦地似乎像我们灵宝川口村的长圳、下么,不过现在已经成了工业区了。

图片

 那面一家人,这面一户人,收获季节,家家户户都充满你希望和喜悦

图片

 场活儿是一圈儿,摇楼走前头——这是对鳖把式农民的形容。意思是:技术不好的农民,碾场时,拿着扫帚把一圈四散的麦秸、麦穗、麦粒扫到场子中间;播种时,小孩妇女的任务是牵着牲口走在播种楼的前面。

图片

 周而复始、一圈接一圈,一旋套一旋,一遍又一遍碾遍、碾匀。

图片

 绵软的麦秸需要搭集(搭成麦垛子),一层一层的堆积成蘑菇、房屋等形状,以便后来作为家畜饲料或烧火做饭用。抗日战争时,日本侵略军非常疑惑:中国的农民是怎样一根一根地把压扁的麦秆垒成房子的?并且大风还刮不走?

图片

 从高处鸟瞰麦场上辛苦的农民朋友,这些场景往往会勾起已经走出农门人的美好回忆!

图片

农民的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真正写照

图片

 没有风扇的,通常都靠自然风。好像没风了,等一下。。。

图片

 收回来还没碾的麦子,这是机器收割的麦娃子,杂乱一片。

图片

 那时候只有少数人有条件借用电风扇吹风扬场,大多数还是依靠人执木铣来手动操作。

图片

 这一袋袋沉甸甸的蛇皮布袋,代替了原来很精致的传统线布袋。那时,不用人帮忙,我会抱起一代小麦,助上肩膀,背上到楼上的。

图片

 本人是农民的儿子,况且前三代都是农民,本人参与了、见证了以上这一系列画面的生动场面,这将成为记载中国农民过去的20年前在夏忙季节辛勤劳动的活化石。

(感谢原作者的图文勾起了的美好回忆。若您发现转载,请联系本站)

更新:2016-03-19 08:33:12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