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灵宝川口】驿路上的古庙会

作者:石跃强 来源:川口文化群 点击:6207

川口古镇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灵东名镇,隋唐时期已具雏形,明清及近代更是市井兴盛,商贾云集,其影响仅次于灵宝县城枣岭镇,与虢略镇齐名。据史料记载,自隋朝始,川口就是南北通衢的交通要道,千百年来,客商络绎,马帮成队,货运绵延不绝,銮铃响彻百里。从这里往南,经苏村南天门,分路西行通往虢略镇,南行经卢氏、过南阳至湖北老河口,直通荆楚;往北至灵宝老城,渡黄河过运城,走汾河河谷直达太原;从灵宝老城沿黄河顺流东下,达洛汴而通江南;沿黄河逆流西行,抵潼关直通长安。民国时期,冯玉祥将军主政河南,修筑了横贯东西的洛潼公路,在灵宝境内沿秦岭北麓经阌乡、程村、焦村、涧口南阙山而入川口,往东北经闫谢、阳店中河、栾村,过岘山脚下东行进入陕县境。发源于卢氏县境内鸡笼山麓的灞底河,自南向北贯穿于川口全境,流注入黄河,孕育了七千年灿烂的灞河文明;沿灞底河谷而行的千年官道,承载了多少沧桑的风雨;曾经商贸繁荣的川口古镇,演绎了多少传奇的故事。

在这条古老的官道上,骡马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往返南北的马帮,长年奔波在这条驿路上,或三两结伴同行,或成群浩荡而走。每个商贩(或曰伙计)赶四头牲口驮运货物,称作“三骡一驴一把鞭”,走在前面的骡子叫领帮,跟在最后的牲口叫扫帮。马帮多的时候一群有二三十头牲口,骡马商队的铃铛声响彻河谷。南面来的客商运来了粮食、药材、山货、木碗勺等日用品,返程带回的多是山西解州的食盐、棉花和灵宝大枣等土特产。马帮一天行程约六十里,晓行夜宿,遇店歇脚。南自卢氏关道口行至川口镇六十里路,北行三十里到灵宝县城交货,返回再到川口又是六十里。所以川口镇就成了客商打尖、骡马添料的重要驿站,旺季的时候,一天有五百多头牲口和客商在此歇脚。长此以往,渐渐形成了商铺林立、人口杂居、川流不息的热闹集市。

川口古镇位于灞底河谷的峪口部,古时候称山口村,意为河川之口也,由一川两沟三岭四坡五洼组成。镇区自村南沙沟口至村北王沟口形成了南北走向、数丈宽的中心主街道,沙沟口、杨家巷、王沟垂直于主街道有三条东西走向的较窄巷道,整体布局呈“王字形”结构。川口集市就在“王”字街道上,绵延数百年,清末民国初达到鼎盛时期。街道两侧店铺鳞次栉比,酒幌旌旗飘扬,商户数百家,各业兴旺,骡马店、饭馆、山货行、杂货铺、药铺、铁匠铺、木匠铺、理发铺、典当行等不重样生意百余种。人流如织的集市,南北杂居的人口,加之封建社会认知水平的局限,人们对生老病死的畏惧、对风调雨顺的期盼,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随之产生了各种祭祀活动,进而修建了众多庙宇。这些祭祀活动,虽然多少带有迷信和唯心的成分,却表达了当地百姓的良好祈愿,并与日常生产活动、农村医疗、文艺演出、商贸交易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庙会文化。川口古镇庙宇繁多,大大小小的寺庙殿宇就有十余座,交错分布在市镇街巷和沟梁岭寨,历史久远,具体建造年代已无从考证,较有名的庙宇主要有:

关公庙:建址于川口村北,庙宇建筑面积两千余平米,殿堂坐北朝南,庙前有戏台,正殿九间雕梁画栋。正面关公塑像端坐中央,卧蚕眉丹凤眼,赤面长须,绿袍玉带,庄严威武。左有周仓肩扛青龙大刀,右有关平持茅枪端立。前殿祭品摆设齐案,东西厢房晨钟暮鼓,庙前两株古杨参天,四人难以合抱。关公乃忠、信、义的化身,经商之道,信义为上,故而被商家视为护身之神,顶礼膜拜。庙宇宏伟,香火鼎盛。解放后改为区乡治所,后拆除。

玉帝庙:位于川口村南沙沟口平阳桥南,建筑面积两千五百平米,中间雕玉帝像,两侧分列天神数尊,院内松柏成荫,是民众祭拜求雨之地,庙院宽广,后改成剧场,可容纳万人。

财神庙:位于村中心街西,正殿坐西朝东,塑赵公元帅主神像,殿前有戏台,祈拜人多为求财求福者,此庙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建灵宝县第四小学占用,后被拆。

瘟神庙:位于村北关公庙东,是人们祈求祛瘟免灾、保佑平安之神庙,每当秋季瘟疫流行时期,民众祭拜旺盛,后为川口林场占用。龙王庙:位于村苍道口,坐东朝西,塑四海龙王神像四尊。据传每逢大旱之年,民众把龙王塑像抬出,敲锣打鼓,设台祭祀,烧香磕头,直晒得龙王爷额头流汗,感动上苍,洒落甘霖,才肯停止。后被土匪老洋人毁损。

马王庙:位于村西城壕北角,坐北朝南,泥塑神像四尊,庙前有戏台一座,为当地人保佑六畜兴旺,免除灾病之庙。川口集镇因官道骡马歇脚而兴,此庙设立颇为久远。

魁星楼:位于川口街中段,过楼建筑形式,有文曲星塑像一尊,此楼为学子盼望学业有成,金榜提名,进入仕途,光宗耀祖而建。每当乡试或科举时,四方学子纷纷前来祭拜,解放后修路拆除。

老君殿:建于村南沙沟崖上,塑老君像一尊,庙堂提写《道德经》数篇,庙前有百年古槐,已列入灵宝古树名录保护。

此外还有土地庙、观音庙、千手佛楼等数座庙宇。

川口古镇祭祀活动的兴盛,催生了当地古庙会的兴起,至明清形成了四大庙会,分别是:农历四月十五沙沟口玉帝庙的小满会,七月十五小学校的财神庙会,九月二十五寨子西的瘟神庙会,腊月十五村北的关公庙会。每逢古庙会期,村里都要搭台子唱大戏,举行祭祀活动和商贸交流活动,十里八乡都来赶集上会,人来车往,十分热闹。随着时代的变迁,延续至今的庙会,只剩下四月十五的小满会。

川口小满会的形成年代,详不可考,这是唯一与农事节气紧密相关的庙会,深深地打上了农耕文化的烙印。想必当初兴会的时候,是由当地乡绅望族,请风水先生掐指算定而设立的。小满前后正值小麦灌浆期,是关系麦子籽粒饱满的关键时期,正需要雨水滋润。风调雨顺则喜获丰收,干旱少雨则粮秕欠收,百姓一年的辛苦劳作全赖于此。是由拜庙求雨、祈祷丰收的祭祀活动,逐渐衍变而形成了小满庙会。况且麦收前夕大忙将至,置办农具迎接开镰割麦,也直接促使了小满会的兴旺,当地人起了个颇为形象的名字,叫做“杈耙扫帚会”。小满会的兴盛延续了数百年,辐射了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以及周边十数县,会期三天。正庙会的前一两天,就有来自陕西洛南、丹凤,山西芮城、平陆,卢氏、陕县、洛宁的商户提早进驻,安营扎寨。川口村搭台子请戏班,商户出钱,农户出力,唱大戏三天。先后请过西安三艺社、天津评剧团、山西运城蒲剧团、侯马蒲剧团、陕西潼关秦腔、河南豫剧三团以及周边县市戏班演出助阵。庙会期间,热闹非凡。南起高家巷,北至王沟口,人流拥挤、摩肩接踵,绵延数里,多则上万人。沿街两行搭満了凉棚,摊位上经营着百货布匹、锅碗瓢盆、杈把扫帚、犁锄镰刀、绳索用具之类等,炒凉粉的、打烧饼的、烧豆腐脑的、滚羊肉汤的、炸麻花的、烧醪糟的,剃头的、钉掌的、修配的,算卦的、说书的、耍把戏的,叫卖不绝,人声鼎沸。街道上川流不息的人流,或徜徉,或驻足,品尝小吃、挑选货物。小孩子跟随大人逛庙会,吹糖人、西洋景、泥塑玩具以及小吃美食等,就成了孩子们的首选。

在旧社会,交通不畅,信息闭塞,集市很少,一年一度的小满会是百姓采购物资的主要时节,逛庙会、看大戏成了农村群众主要的娱乐形式。当地有一句形容人流拥挤的俗语说,“像赶会一样”,可见那时再多的人流也莫过于赶庙会呀。民国时期,铁岭原上有一位叫张黑蛋的大户,家产丰厚,远近闻名,庄院排场,骡马成群,土地都买到了原下川口邻村的横渠、北庄一带。据说在阴雨天,张大户家竟然能在窑洞里碾场,可见场院之大。每年的川口小满会,张大户是逢会必赶,置货得用马车拉;交易市场上,骡马他可是大批购买的,卖家都以能让张大户挑上自己的牲口引以为荣。

解放以后,川口镇成了乡政府所在地,供销社、粮管所、邮电所、信用社、学校、医院相继成立,川口街上各类门市部一应俱全。五十年代初,由乡供销社牵头办起了物资交流会,小满会也演变成以农产品交易为特色的商贸大集市,交易范围更加广泛,大件的农业机械、种子、农药、化肥、粮油、木材、煤炭,加之当时建筑气派的国营百货、布匹、日杂、农资门市部,国营食堂、粮店、银行、邮政、电影院,更加方便了农户。同时,为了活跃文化生活,川口村业余剧团应运而生,在庙会期间演出助兴,涌现出了李双囤、赵过冬、杨当娥、左满群等一批优秀的演艺人才。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川口周边一些交通方便的村子,也陆续兴起了集市,每周一集或五天一集,一些商户轮流赶场,几乎天天赶集,交易灵活方便,品种更加齐全。村村都有了大小不等的商店,日用消费品在家门口就能买得到。一年一度的小满会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曾经人山人海的热闹盛会也风光不再,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川口的古庙会,成了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有诗曰:

川口庙会数百年,

名震三省闹非凡。

时过境迁成记忆,

整理入册留史篇。

2017年5月6日

作者简介:石跃强,笔名黄河艄公,供职于灵宝市工信委,河南省楹联学会会员,灵宝作家协会理事。醉心唐风宋韵,纵情绿水青山,守心灵一方净土,歌岁月诗意人生。爱好诗词写作,近年来创作诗词歌赋800余篇首,作品散见于各种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
 

更新:2017-06-11 03:21:29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