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研学旅行】研学方行知

作者:杨丰烈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9059

    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规定: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公益性的参观、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

   最近,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又规定:“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要考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安排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研学旅行。要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制定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

   根据文件精神,并结合研学旅行的实际操作,现就研学旅行课程研发与实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程,研学旅行的核心

   研学旅行与旅游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就是课程落实,即分水岭。在研学旅行中,有课程,但不加以落实,就会裂变成旅游。我们常说,生活是课堂,社会即课堂,但不是课程。我们的课堂在路上,但路上不一定都是课程。没有课程的行万里路学习,只能算是出门长见识。因此,课程,是研学旅行的核心。课程设计是关键,课程落实是目的。

   遵循“开放性、综合性、体验性、生活性、校本性”原则,研发出真正具有“一地一课一特色,不可替代与模仿”生命力的亮点课程,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只要紧扣“学生素养培养,地方特色挖掘,学科知识链接,课程内容外化”四个要素,研发具有“学段课程目标明确,山水人文体验明显,知识链接思维正向,课程实施方法灵活”丰富内涵的课程,不是不可能的。

例如:身居中原,就当开发“老家河南”的校本课程。“智慧城市建设成就、市政文明建设成果、美丽乡村建设成就、交通通讯建设成就、城镇发展建设成就、民族企业振兴成就”等等都是研学旅行课程的绝好素材。

   二、落实,研学旅行的目的

   唯有在研学中,才能实践其所得到的认识。我认为,研学旅行课程的生命力、执行力和分享力是落实课程的合力。

   下面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为例,探讨一下研学旅行课程的落实。


   (一)课程名称:《调南水润京津 阅淅川感党恩——饮水思源淅川行》(要具有文学性和概括性)
  (二)课程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条由水库、高坝、渡槽、隧洞、倒虹吸、明渠构成的新时代人工大运河。引汉江水,跨伏牛山,穿黄河底,南水北调惠及京津冀豫;融沿线丰富的生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研学旅行感知恢弘壮丽(要概括研学基本理念和思路)。
  (三)课程计划:分双休日、三天两晚、五天四晚五个行程(下面以三天两晚为例)。
  第一天:上午:6:30 集结乘车。赶往淅川县荆紫关镇。下午:前往淅川县南水北调展览馆和香严寺(荆紫关镇至淅川县74.5公里;淅川县至香严寺82.8公里)晚宿香严寺第二天:上午:香严寺。下午:坐禅谷晚宿香严寺
   第三天:上午:太极峡(香严寺距太极峡21.5公里)。下午:渠首风景区(距离太极峡83.2公里)。4:00乘车返回大本营
   (四)课程目标要分学段要求:参观国际国内跨世纪的“最”字号南水北调工程的发源地——淅川县,从民生工程的“输水线”中,领略中央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从环境建设的“生态线”中,感慨淅川移民的无私奉献;从弘扬传统的“文化线”中,探访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从造福人民的“经济线”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小学段体验与感悟,中学段体验与感知)。
   (五)课程内容


  (以上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可能减少)备注:知识链接——依据研学内容提供开拓思维的文化、历史或学科知识链接。
  (六)课程实施
  研学旅行是一门社会实践的综合课程, 是行动学习方式的思维脉搏和行动轨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落地过程。只有解决“研的内容,学的方法,旅的地方,行的途径”之实质问题,才能远离传统课堂的说教灌输和旅游山水的玩耍拍照,真正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把研学旅行的课程目标落到实处。《饮水思源淅川行》课程紧扣研学主题,着重抓住导研、导学、导旅、导行四个节点,层层落实。
  (一)导研要精准
  《饮水思源淅川行》的精准之处在于每一个课程目标,都围绕研学主题编写旅行《导研卡》,实现一地一卡,供师生解说。对研学主题的重点、难点进行精准点拨和思维引导,启发学生去观察、发现、解决问题。《导研卡》尽量避免与旅游景点解说词重复。
  (二)导学要精细
  《饮水思源淅川行》课程的精细之处在于采用动态性的成长评估方式,让学生在行动学习中了解课程内容,记住课程重点,感悟课程难点。围绕课程每一主题,编制有《导学卡》,让生边参观,边填写,边回答。每天一张完成一份导学卡,留存社会实践活动档案。导学卡分“研学记忆”和“旅行聚焦”两部分。研学记忆中的填空答案除固定的人名、地名、时间、数字外,均无固定答案,学生可自由发挥。旅行聚焦既是学生文化水平旧知识结构和新知识产生的融合提升,更是学生内心世界短焦镜头与长焦镜头的焦点访谈(小学选一,中学全做)。
  (三)导旅要精彩
  《饮水思源淅川行》课程的精彩之处就在于食宿文化也是研学的主题,就连住宿和吃饭也都当成完全与课程目标对接的教育资源来挖掘。
   1.旅居淅川的农家乐床铺,让学生去发现和体验区别于家庭、学校、宾馆的感受。
2.饮用荆紫关古镇八大件饮食、香严宾馆清斋素食,体验地方习俗和养生保健
   (四)导行要精致
   《饮水思源淅川行》课程的精致之处就在于把翻转课堂模式灵活地运用在研学旅行之中,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网文制成码书印刷在导学卡上,在未达研学基地前的旅行中,学生就可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提前观看或浏览,以“先预热,后体验”的行动学习方式,启发鼓励学生,用信息化的电子作品呈现分享自己的研学收获。
   三、兴趣,研学旅行的老师
   旅游需要导游,研学旅行更需要导师。
   导游,可以把导游词背得滚瓜乱熟,滔滔不绝地讲给游客听。但若学生好奇问题,解答不了的话,就会扫兴。
   研学旅行之所以不同于旅游的原因,则是不会扫兴而会助兴。
   这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导师(教师+导游+心理咨询师)要对研学旅行的课程进行二次研发(二次备课)。要以让“学生发现”为理念,从方法、手段两个方面着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及手段。例如:在百草园中,不认识的花草,可以借助“形色识花”APP,用智能手机一拍一比对,答案自然获得,非常有趣。
   研学旅行之中,游戏必不可少。拓展训练或生命教育中有助于内化和外化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游戏,要结合年龄特征、课程需求和地理环境慎重选择,给力乐行乐学。但不必为了游戏而游戏。例如:开营时,打破人际交往间怀疑、猜忌、疏远的藩篱,就像打破严冬厚厚的冰层一样的破冰游戏,是十分有益的。

   四、考核,研学旅行的镜子

   我认为,研学旅行的考核,是一面镜子,映照的是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执行、分享的综合考量,更是在课程目标指引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与表现的大检阅。
考核,要以安全为前提,从“目标检测(导研导学分享率40%)、过程管理(流程细节完善率30%)、成果评价(课程内容成功率20%)、社会评估(群众家长满意率10%)”四个方面考核。
但是,必须强调:就一个学生的评价而言,考核虽然有评价标准,但不唯标准。应以导学卡为基本内容,兼顾活动和游戏参与程度,结合研学美篇分享情况,鼓励学生玩得开心,学得有趣。目标检测结果主要体现每个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功感。

   总之,我认为,研学旅行不是旅游,要有课程。尽管研学旅行与旅游都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学习过程。但是,旅游的目的明确,是在行动中游乐见识。是一种娱乐活动,主要是休闲,调节生活,丰富经历。而研学旅行主题明确,是在行动中参观学习,是一门课程、一个课堂、一种教育服务。是“学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做教室里做不到的学问。”对学校教育而言,是给力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的强化剂;社会教育而言,是支撑自然文化感受体验的大舞台;对家庭教育而言,是打开家庭教育失衡局限的金钥匙。

更新:2017-10-24 06:00:37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