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对高考作文的几点认识

作者:邓木辉 来源:XSK 点击:37937

1999年考话题作文以来,作文教学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也存在若干理论误区。下面谈谈自己对高考作文的几点认识,抛砖引玉。

一、要高度关注审题立意

作文要不要审题?应不应该审题?审题重不重要?对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就看过一篇《话说“审题”》(《语文教学通讯》2006.10)的文章,谈的是庄子、韩愈、鲁迅、钱钟书等不审题却写出好文章,而现在的考生审了题却写不出好文章;审题是为了评卷方便,显示教师高明。其结论是作文要“我手写我心”,淡化审题。如果说该作者的看法还只是“个人行为”,那么,“不要用审题为难学生”的观点时常见诸各种语文教学刊物,可算是“集体行为”;而高考考话题作文,则是“政府行为”,因为高考考话题作文,给考生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的“三自”政策,其初衷是淡化审题,减少对考生的限制,向考生提供最大限度的写作空间,让考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写作才能。于是,不少人认为,话题作文没有审题障碍,作文重点不在审题,审题并不重要,因为所写内容只要在话题之内就算切题。有人“证明”话题作文比材料作文“优越”,其重要论据就是话题作文无审题障碍。这种观点相当流行。2002年我到贵阳听高考辅导讲座,辅导老师就持这种观点;一直到现在,各种语文教学刊物仍然充斥着这种观点。然而,话题作文真的无审题障碍,真的“只要所写内容在话题之内就切题”,因而真的优于材料作文?让我们先看看下面的一些写作案例:

清代画家郑板桥,老年得子,却不溺爱。他病危时,要求尝一口儿子亲自做的馒头。儿子不会做,郑板桥就叫他请教厨师。儿子将馒头做好,郑板桥已经咽气。他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道:“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这是他对儿子的希望,也是他做人的原则。这则材料引发了你那些思考?请以“做人”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定,800字以上。

对这道作文题,如果学生拟定的题目是“做人”或“怎样做人”,所写的内容要点是“做人要有爱心,做人要有孝心,做人要有诚心……”唯独不谈做人应“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虽然所谈内容是在“做人”的话题内,但是否可算审准了题呢?所写的内容是否算切题呢?如果以“只要在话题内就算切题”为判断标准,不能说学生写的不切题;然而,如果可以这样判断,我们不觉得荒唐吗?这样的话题作文有何价值?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训练学生思维?这样的话题材料有何作用?还不如不要材料,干脆让学生写以“做人”为题的命题作文!对这个作文题,还是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事自己干”这一信息要点去立意作文才算切题。这虽有“材料作文”之嫌,“限制为难”了学生,但这样的“限制为难”是必要的。唯其如此,材料与“做人”的话题才是有机统一的;否则,材料是多余的。这道作文题,我在三中让初三的学生写过,很多学生谈的是“做人”的其他道理,唯独不谈做人应“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不切题;上学年新接高三两个班,为了摸摸学生审题立意的情况,第一次作文,我又让高三两班学生写了这个题,写作前不作任何提示,结果即便是其中的一个重点班,也有大约一半的学生不切题。各位老师不妨让你们的学生也写写这个题,看看情况是否会好些!

再来看2001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2001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在给出材料后要求考生以“诚信”为话题作文,出题意图及材料内涵显然是要引导考生认识“诚信”的重要,围绕“诚信不可抛”这一命题意图及材料内涵立意作文(至于这样会使不讲诚信者也要勉为其难说假话谈诚信,那是另外的问题),这才算审准了题,切合了题意。试想:如果考生从“诚信害了我,要把诚信抛”这样的角度立意作文,尽管他写的是亲生经历,尽管他写出了真情实感(在这个“诚信”危机的社会里,不能说考生没有这样的经历和情感),尽管他所写内容也在“诚信”话题内,这样的作文能算切题吗?如果这也算切题,“诚信”这个话题恐怕没有谈的必要,更无作为高考作文题的价值!

这样看来,高考作文是需要审题的,因为考生写的是别人出的题,不同于学者专家的写作——学者专家写自己研究的东西,审题问题早已解决,故写作时无需审题。以上情况还表明: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不仅没有优劣之分,而且还有一个共同要求——根据材料内涵立意。用这个要求来衡量,学生作文不切题的现象实在相当普遍!这从反面表明,重视审题十分必要。当然,有的作文材料的内涵是丰富的,可多角度解读,学生写作立意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如2006年江苏的“人与路”、浙江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但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有一个审题问题,都应根据材料内涵立意而不能抛开材料不管,以致写出的东西与材料毫无关系。对审题能力较差的学生,不妨要求他们写作时引用材料,这可避免他们因抛开材料不管而跑题。审题训练很难一蹴而就:上学期我搞了几次作文训练,且都重点训练审题,但都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虽然懂得要根据材料内涵立意才切题的道理,但因解读材料的能力差,写出的文章还是不切题(而如果写命题作文,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见命题作文审题障碍小。当然,这是另外的问题了)。还应该看到:高考作文已经不再是话题作文“一统天下”(2006年的17套高考试题,仅重庆、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四川6省市的作文题为话题作文;2007年的18套高考试题,仅浙江、重庆、广东、山东4省市的作文题为话题作文;2008年的20套高考试题,只有山东省的是“春来草自青”的无材料话题作文),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材料作文或“材料命题作文”,且命题者总不忘提醒考生: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立意。这是对“淡化审题”进行反思后的“纠偏”信号。

总之,我认为,高考作文审题立意重要,复习应考应对审题立意给予足够的关注,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因为:高考作文审题准确、立意正确,有可能获得高分;反之,绝对不能获得高分。

那么,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怎样审题立意?

首先,读懂作文材料。哲理材料要读出哲理,寓言材料要读出寓意,漫画材料要读出漫画的讽喻义,图表材料要读出图表数字反映的问题和规律……如:

据说,凡是报考印度孟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该学院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这个门只有1.5高、0.4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撞头了。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这则材料对你有何启发?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这是一则哲理性材料,启发人们如何面对人生的“小门”。“小门”有象征、比喻义,可以指人生路上的障碍、坎坷,可以指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等等。从“进出这个小门的人无一例外地承认……让他们受益终身”看,材料明显带有作者的思想倾向性,即面对“人生的小门,应该弯腰侧身”;“不然,就会碰壁撞头”。再从“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看,学院非常重视设置“小门”,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进出“小门”,教育学生学会“弯腰侧身”,学院的做法成效明显,很有意义,非常必要。以上解读,基本上读懂了材料,是审题立意的基础,可使作文切合题意。如果对这则材料的哲理性、寓意性、比喻性不关注、未读懂,无视材料的思想倾向性,只是就事论事地谈论有无必要钻那个实实在在的门,或者批评学院设置小门的做法,那就审偏了题,必然导致作文跑题。

其次,根据内涵立意。有的材料内涵单一,有明确指向,对这样的材料,只能根据其单一的内涵及指向立意写作,如2001年全国卷的“诚信”话题作文;有的材料内涵丰富,无明确指向,可以多角度解读、多角度立意,对这样的材料,要选择最能写好的角度立意写作,同时兼顾新颖性和现实针对性。话题作文,其话题材料有的可以多角度解读,可以引出不同的话题,这要同时考虑材料内涵和话题范围立意,即围绕材料在规定话题范围内那方面的内涵立意。如上则材料,如果没规定话题,允许自主立意,则可以多角度解读,多角度立意。如:可以从学院做法的角度解读立意,肯定设置“小门”的做法,提倡设置“小门”;也可以从学生受益的角度解读立意,表达如何面对“小门”,提倡不怕“小门”,主张“弯腰侧身通过小门”等主旨。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驾驭能力选择一个角度立意写作。而如果规定了话题,比如要求以“面对人生路上的小门”为话题作文,则只能从学生受益的角度解读立意,表达如何面对“小门”,提倡不怕“小门”,主张“弯腰侧身通过小门”等主旨。

再次,联系相关材料。相关材料能信手拈来,就能够行文顺畅,内容充实;反之,则行文不畅,内容单薄。因此,审题立意时要考虑自己对相关材料的掌握熟悉情况。切忌未考虑对相关材料的掌握情况而草率行文!有的考生行文半途而废、另起炉灶,就因为审题立意时没考虑对相关材料的掌握熟悉情况。课本就是内容丰富的材料库,学好课本,有助于作文。如“面对人生路上的小门”的相关材料,正面的有:勾践被吴打败卧薪尝胆灭吴复国;刘邦鸿门宴上唯唯诺诺后成霸业;韩信忍胯下之辱成一代名将……反面的有:项羽自刎乌江,不能卷土重来……这些,都出自课本。选择材料,要综合考虑其经典性和新颖性。

最后,训练定向表达。有的材料可以多角度解读、多角度立意,同一则材料可以表达多方面的意思。对这样的材料,要围绕立意方向和表达主旨定向表达,突出需要表达的意思,舍弃不该表达的意思。而无论是对作文题给定的材料还是对其他材料,学生在确定立意后,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定向”意识,表达时不会取舍,不会提炼,往往将材料完全引用,不能突出主旨意思,甚至在无关主旨方面旁逸斜出,突出了无关信息,淡化了主旨信息。故审题立意联系材料时,应加强定向表达的训练。下面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说明:

1.从赵王的角度立意:不拘一格用人才。定向表达:赵王不拘一格用人才,不因蔺相如出身卑贱而不用,反而委以重任,体现了一代君王的用人之明,值得用人者学习。

2.从蔺相如的角度立意:位卑未敢忘忧国。定向表达:蔺相如地位低下,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有难,他挺身而出且不辱使命。他,值得每一个“位卑者”学习。

3.从做事成功的角度立意:智与勇,做事成功的双翼。定向表达:完璧归赵、渑池会,蔺相如都不辱使命,取得成功,而他之所以成功,不仅得益于智,而且得益于勇,可以说,智勇是其成功的双翼。

4.从争面子的角度立意:该争什么样的面子?定向表达:国家的面子必须争,完璧归赵、渑池会,有关国家的尊严,蔺相如争锋相对,争得对,争得好;个人的面子无需争,忍廉颇,避廉颇,只关个人的面子,蔺相如顾全大局,忍得对,避得好。

此外,还可从缪贤为国举贤,廉颇知错就改等角度立意表达,不再赘述。

二、要正确对待发展等级

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规定了“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且“发展等级”的分值由当初的10分变为现在的20分。这一规定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鼓励考生写出有“发展等级”的文章,或者是对写出“发展等级”文章的考生给予高分,不埋没其写作才能。然而,“发展等级”的规定并不科学,并不符合阅读评价的实际,更不利于中学作文教学,使中学作文教学出现诸多弊端。

1.“发展等级”的规定不科学

“发展等级”有4个构成要素:①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②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③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④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文章的风格及内容多种多样:有的朴实,有的华丽;有的浅白,有的典雅;有的直露,有的含蓄;有的爱用生词新句,有的爱用家常语言;有的表达深刻的思想哲理,有的抒写平凡的生活情趣……它们各有其美,各有其存在价值,我们不应该扬此抑彼。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与《荷塘月色》,可以分别看作朴实与华丽两种风格的代表作,哪一篇更具有“发展等级”?按以上的几点规定,大概是《荷塘月色》吧,因为它极有文采!用以上的规定来对照,《背影》似乎没有“发展等级”:从内容看,它表达的“父爱”主题是陈旧的;从用语看,它运用的是朴素的家常语言;没有深刻的哲理,也看不出材料有多丰富形象有多丰满。然而,我们能说《背影》不是好文章吗?或者说,它没有《荷塘月色》美吗?显然不能这样看!也许有不少人认为《背影》比《荷塘月色》更美呢!再如:与汉赋及魏晋散文相比,唐宋“古文运动”中的散文要朴实得多,然而,我们能说它不如汉赋及魏晋散文美吗?显然也不能这样看!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在苏轼看来,“绚烂”只不过是少小作文的低级境界,而“平淡”才是“渐老渐熟”的高级境界。当然,这是苏轼的一家之言,我们大可不必奉为准则,大可不必扬“平淡”而贬“绚烂”,但苏轼的话至少表明:平淡朴实也是美!而在以上“发展等级”的构成要素中,“有文采”是构成要素之一,平淡朴素则不能登其“大雅之堂”,这样的规定是不科学的。再说,文章的表达形式由表达内容及交际对象决定,有的应该平淡朴素,有的应该典雅含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2.“发展等级”不符合阅读评价实际

我们平时阅读,并不区分一篇文章中哪些是“发展等级”,哪些不是“发展等级”;也不区分不同文章哪些有“发展等级”,哪些没有“发展等级”;更不以有无“发展等级”来评价它是否算好文章。没有这个必要!阅读,无非是为了获取信息(当然还有其它目的),无需关注阅读材料有无“发展等级”。学生阅读也是如此。而且,在学生的整个中小学阶段,他们的阅读从来没进行过关注有无“发展等级”的训练,因而他们对什么是“发展等级”大多不甚了然。再说,我曾经参加高考评卷,根据我的了解,高考作文评卷,只是对考生作文总体评价,综合给分,并不按“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分项给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一篇文章实在难以“拆卸分块”,认定哪块是“基础等级”哪块是“发展等级”!可见,“发展等级”不符合阅读评价实际。

3.“发展等级”不利于中学作文教学

更成问题的是:“发展等级”正使中学作文教学偏离正确轨道!作文教学的根本之路在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增加积累,培养其观察、感悟、认识的能力。观察、感悟、认识的能力提高了,积累增加了,解决了“有米下锅”的问题,就容易写出内容充实、见解深刻、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反之,只能胡编乱造、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哗众取宠。因此,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观察、感悟、认识的能力,要在内化其基本功上下工夫。然而,自从有“发展等级”的评分标准,为获得“发展等级”的高分,中学作文教学出现了一种急功近利的现象:不再走培养学生观察、感悟、认识能力的“笨路”,而走追求浮华、翻新形式、投机取巧的“捷径”。常见的做法是:为追求内容“创新”,鼓励学生写科幻故事等不熟悉的领域,而对身边的人和事漠然视之;为追求文体“创新”,鼓励学生写童话体、寓言体、戏剧体、实验报告体等不熟悉的体裁,而对记叙、说明、议论等常见体裁重视不够;为追求形式“创新”,不管有无必要,是否贴切,每篇作文总要求学生写一段“题记”;为追求“有文采”,使文章具有“视觉冲击力”,总要求学生堆砌排比句,拼凑比喻句,罗列古诗文,乱用似通不通、华而不实的生词新句。作文评价也“扬华贬朴”:写得华丽花哨的,给高分;写得朴实平淡的,给低分。这种做法已经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由于追求内容“创新”,关注新奇领域,忽视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感悟、认识,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由于追求文体“创新”,忽视常见文体,学生对记叙、说明、议论等常见文体写不好,而对童话、寓言、戏剧等“创新”文体也写不像;由于重形式,轻内容,也由于缺少观察、感悟、认识的能力,学生作文大多无具体内容,无真情实感,通常是一些胡编乱造、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哗众取宠、内容平淡、形式花哨之作。总之,追求华丽正使中学作文教学远离朴实,走向浮华,偏离本真!

因此,我主张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其观察、感悟、认识生活的能力,内化基本功,解决其写作的“仓储”问题,而不要急功近利,追求华丽却又华而不实。总之,要正确对待发展等级,要引导学生在关注现实、抒写“真实”、深化认识、表达充实上下功夫,而不要投机取巧、舍本逐末,在追求华丽、翻新形式上花力气。还应看到:评卷教师的审美趣味正在发生变化,华而不实的应试作文已被越来越多的评卷教师所反感,这样的作文不再轻易能够迷惑评卷教师,蒙到高分。

三、要妥善处理5对关系

1.感情真挚与内容健康的关系

对“感情真挚”和“内容健康”的问题,还需深化认识,比如:感情真挚的文章是否一定是好文章?“真”是否等于“善”和“美”?内容健康是否等于说假话、唱高调?所谓感情真挚,就是指作文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文章是否感人,是否吸引评卷教师,能否具有真情实感的确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高考作文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是,表达真情实感要注意处理好它与内容健康的关系,即处理好“真”与“善”及“美”的关系。所谓内容健康,就是指文章的内容及主旨要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价值观、伦理观、是非观、美丑观。这样的观点易遭诟病,会被认为是“左”和“唱高调”,因为“率性作文”“抒写性灵”是颇为流行的主流价值观。然而,高考作文乃至其它好文章,都应该内容健康,都应该做到感情真挚与内容健康的统一。如:2001年全国卷的高考作文题要求以“诚信”为话题作文,根据话题材料的内涵及命题的导向意图,应该围绕“诚信很重要,诚信不可抛”这样的中心或主旨去构思立意,才能做到内容健康(也才切题);而如果写“诚信害了我,应把诚信抛”这样的内容,尽管写的是亲身经历,尽管写出了真情实感,但这样的文章内容不健康,与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美丑观相悖,得分可能在及格分以下甚至零分(参见《中学语文教学》20069期刊载的《高考“另类”作文的审视与反思》)。

当今社会,难免有许多阴暗面,而高三的学生有较强的感知能力、认识能力,不可能不对社会阴暗面有认识、有感受,难免会情不自禁地去写阴暗面(从某种角度说,这也是一种责任)。但应站在应有的高度和正确的立场上,不仅要暴露鞭挞阴暗面,而且要表达正确的观点立场、健康的情感态度,高雅的审美情趣,这样,才能做到感情真挚与内容健康的统一。

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其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康高尚的思想境界,这才能做到“感情真挚”与“内容健康”的和谐统一。

2.想象虚构记真人真事的关系

想象虚构的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提炼概括的能力,因为想象虚构中包含着对社会生活现象的审美判断和提炼概括。同时,想象虚构也是作文创新的重要手段,每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有不少是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之作,运用了想象虚构的手法。因此,想象虚构能力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自从1999年高考作文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想象性话题作文,自从后来高考作文评分有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内容和形式有创新是发展等级的一个重要要求)的不同标准,想象虚构受到特别的重视,不少学生喜欢写想象虚构的文章(如: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而忽略了记真人、记真事、抒真情。但限于能力,“故事”往往编得不“圆”,给人以虚假和胡编乱造的感觉,这样的作文不可能得高分。因此,要慎用虚构,要处理好想象虚构与记真人、记真事、抒真情的关系。一般说来,考试时除非题目是一个要求想象虚构的题目,应尽可能记真人真事(当然,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不要瞎编自己不熟悉领域的故事,不要乱编自己没有把握编好的故事。平时作文,要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记真人、记真事、抒真情,在此基础上写点想象虚构的东西(童话、寓言、小小说、科幻故事等)。这样,平时把工夫下在掌握“生活真实”上,考试时就容易在提炼“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虚构,写好“艺术真实”,做到想象虚构与真人真事的统一,获得高分。

3.表达含蓄与中心明确的关系

文贵含蓄及中心明确都是写文章的一般要求。一般来说,中心明确的文章较直露,不耐读;中心隐晦的文章较含蓄,较耐读。但是中心“隐晦”也好,“含蓄”也罢,绝不是东拉西扯,绝不是漫无中心,只不过中心表达得不是那么直接。高考作文要处理好“含蓄”与“明确”的关系。一方面,内容要明确而集中,要有指向性,要让人能很快读懂,特别要让评卷老师在紧张有限的时间里能很快读懂(据2002年第10期《读报参考》载《高考语文阅卷公平吗》一文披露,批阅每份高考作文卷大概只有70秒!而据我了解,实际评阅一篇高考作文,时间投入还不到70秒!);另一方面,在内容明确、能让人读懂的前提下,要适当注意委婉含蓄,耐人寻味。一般来说,高考作文不宜写得过分含蓄隐晦。文章大家可以这样,而中学生一般缺少相应的能力。

4.自选文体与规定文体的关系

近几年都考话题作文,都允许“自选文体”,这使大多数考生都选相对擅长的文体,而平时练习也几乎都写比较喜欢、相对擅长的文体,也使很多学生对有的文体的写作能力特别欠缺,如议论文、说明文。话题作文限制较少、有利于考生自由发挥;但也有很多缺点,如:自选文体使学生对有的文体缺乏应有的写作能力,淡化审题使学生缺乏应有的审题能力,没进行严格的文体训练使作文缺乏鲜明的文体特征(通常是前一半编故事,后一半发议论)。因此,高考作文不可能老是考话题作文,不可能都允许“自选文体”;也许会考命题作文,也许会指定文体。事实上,2006年的高考作文已经“变脸”,17套高考卷只有6个是话题作文,2007年的18套高考卷则只有4个是话题作文,其余的或者是材料作文,或者是命题作文。记得2005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是“说安”,要求写议论文,有人评价说,它好就好在规定了文体,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处理好“自选文体”与“规定文体”的关系。平时作文,应各种体裁都练习写作,练好扎实的基本功;考试时允许“自选文体”就写擅长的文体(即便平时各体均练,也可能对有的文体相对喜欢和擅长),指定了文体就写规定的文体。这样,就不至于在“规定文体”时束手无策。

5.创新与求稳的关系

发展等级要求创新,创新才能获得高分。这使不少考生追求创新,力求内容新颖、形式独特,也使有的考生冒险去写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如未来的、科幻的……),冒险运用自己不熟悉的形式(如童话、寓言、戏剧……),这有可能胡编乱造,弄巧成拙,因所编故事不“圆”、所用形式不“像”、缺乏真情实感而不能获得高分。这样,还不如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写出真情实感,容易获得较高的分数。因此,要处理好“创新”与“求稳”的关系。一般来说,作文功底好的应力求创新,作文功底差的应力求稳妥。

以上为一己之见,难免偏颇,欢迎指正。

 

参考文献:

1.邓木辉《谈谈话题作文的审题》(《语文教学之友》2005.3

2.邓木辉《高考作文要处理好五对关系》(《语文教学通讯》2005.5

3.邓木辉《“发展等级”当休矣》(《中学语文》2006.3

4.柴香菊、韩晓武《定向转述——作文备考中一项重要的能力训练》(《中学语文》2006.6

5.武向京《注意论据使用的“方向性”》(《语文月刊》2007.4

更新:2009-02-07 06:04:0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