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函谷关探寻(一)

作者:孟德祥云 来源:焦村一中 点击:3769

                函谷关探寻(一)

          <启开尘封的历史>节选      孟德祥云

             函谷关景区图

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函谷关,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起源地。

   大约在明末清初焦村镇的下原头村张姓迁移到王垛村居住,有县志为证,有家谱为证,这些毋庸置疑。在2018年我们到函谷关探寻。

 先来到新农村的“函谷人家”,找到张允立。进门一看,办有农家乐。房间装修甚是豪华。一楼餐厅里,雪白墙壁上挂有匾额、字画,文化氛围显得浓厚,沙发、饭桌摆放整齐,桌面一尘不染。环境氛围显得整洁,液晶电视、冰箱、空调自不必说,显得非常富有。厨房在另一间,二楼是客人住宿的地方。

  张允立这位70岁的老者,个子不高,头发花白,老成稳健,看起来非常自信。简单做了自我介绍之后,张允立坐定后说道:“来 !请上坐。我本来住在王垛老村,2011年函谷关景区要扩建,王垛村的部分张姓向南搬迁到“函谷人家”,这里距离老村大约有二里地。百户人家,顾全大局而抛家舍业,舍小而顾其大,舍近而求其远,除旧而创其新。现在村中竖街横巷,修其规整,小院重楼,清洁优雅,户户门楣,挂联悬额,文华炳蔚。真是气象万千啊!哈哈!我可沒有这么高的水平,说的都是村碑上的话呀!”

               函谷人家新农村

  我提出要到王垛村看看,张允立老人爽快答应,于是几人坐车沿开元大道继续北行,老远就能看见西边一道高岭横见侧出,高岭上一座古碑异常醒目。过了这道高岭,车到王垛村前停了下来,司机在车上,我们两人下车步行,张允立边走边讲:“函谷关位于我们王垛村,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王垛村是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人士到这里朝圣祭祖,函谷关留芳青史,声名传播海内外,现在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千古雄关的美丽风采怎能不吸引着海外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咱们现在站在高处,你往下看,景区旅游的人多吧?”

  我顺着张允立老哥的手指望去,景点里游人如织。景点中关楼、太初宫等建筑物依稀可见,28米高的老子铜像金光闪闪。我回过头来问道:“你这么大年龄,怎么说起函谷关景点的事,就带有导游的味道?”

  张允立自豪说道:“我在景区门口摆有饭摊,家里有农家乐,每天都跟游客打交道,经常说,习惯了!你再看28米高的老子圣像,为紫铜锻造贴金,神态逼真、气势宏伟、披肩长发、金光闪耀。现在咱们居高望远,烟岚轻飘,云涛有色。真有‘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的感觉。”

                          老子金像

  看过王垛新村,张允立建议我们再看看老村。于是步行向东,来到王垛老村的上方,俯瞰下望,土崖直立,如刀斧切削一般。一个巨大的近乎半圆形的沟出现在我们眼前,沟深约有60多米,半圆直径约有300米。东面为开口,北、西、南三面依原环绕,东南面有一石洞与函谷关关楼相距30多米,崖底窑洞清晰可见。半圆外则沟底成梯田状,栽植苹果树、桃树。再往东,跨墙进入景点,则是一片松树林,森密如毛,色翠如画。沟前开阔,一个面积巨大的水域呈现在沟前,水色湛蓝,灵秀之气显而易见。站在沟顶,好像看见紫气东来,氤氲翻腾,飘荡弥漫,裹挟着泥土的味道,紫气汇聚在这王垛老村,真是举目迎紫气,昂首问青天,俯窥临深壑,平看坐树颠。紫气中你好像能看见一位银发飘逸,长须如雪,气宇轩昂,道骨仙风的老者,倒骑青牛悠悠向王垛老村走来。这真是风水宝地,钟灵毓秀,否则,老子怎么会在此著经?

          函谷关关楼

  函谷关虽为天下名关,但谁来看护? 几百年来张氏毫无怨言,不计报酬,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守护着函谷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尽力保护着世界文化遗产,真是了不起的付出和坚持,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几百年来张氏倾听了黄河、涧河的流水声,战争的炮火声,过关的马蹄声。见证了风云的变幻,关楼的更替,函谷关的兴衰。这才是真正的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几百年来张氏经历了世事的沧桑,朝代更迭,见到了名人墨客的拜访,党政要员的巡游,道教的拜谒,游人的观赏,道德经的论坛。有幸目睹了总书记,总理,国际组织负责人的风采。这才是真正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有诗一首:

七律

访函谷关

道德经书标世勋,

老子金像重万 钓。

淼淼紫气腾若云,

森森松柏绿似茵。

鸡呜孟尝出关门,

白马公孙入三秦。

怎知百年守关魂,

竟为族人苦找寻。

  张允立等我看了一会才说道:“早年,王垛村有人就是从这条沟中搬到槐树原、西寨、东寨居住。有人搬到沟顶的平坦处盖房居住,这王垛村真是人杰地灵啊!你说王垛村能不出人才?”

我反问道:“既然紫气聚集在咱王垛村,人杰地灵,可有什么人物?”

     天津市副市长 张好生

  这一问,张允立非常自豪,这时又来劲了,侃侃而谈:“有呀!张好生在天津当了六年的副市长,他曾经是天津市第十届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2014年1月因病在天津逝世。张好生同志逝世后,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孙春兰、李建国、赵乐际、温家宝、李瑞环、李岚清、郑万通等表示哀悼并对其亲属表示慰问。函谷关镇镇长作为家乡代表出席了追悼会。怎么样?有人物吧?至于小一辈的张世超前一段时间去过下原头村,我就不详细介绍了,你看,地灵有了,人杰也有了。”

   我听了以后,为之一震,想不到张氏会出这样的大人物道;“你能说详细点么?例如张好生是怎么出去的?”

  张允立这才慢慢说道;“好生是1957年9月从天津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后参加工作,先是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教员、教导处副主任,后任第三十七中学副校长、校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务。任校长期间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八十年代初期先后担任和平区副区长、区委副书记、区长、区委书记、区政协主席(兼)等职务。坚持每年为群众办10件实事的制度,解决了一大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问题。在全区大力倡导并坚持开展人民群众评选‘十佳公仆’活动和‘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形成了‘民评官、民奖官’的社会新风,使和平区成为全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发祥地,各级政府纷纷效仿每年为群众办10件实事的制度,这些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得到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1992年起担任天津市副市长,1998年张好生同志当选为天津市第十届政协副主席并担任党组副书记。对他60年的革命生涯的评价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噢!咱张家人都是做官则为民,襟怀坦荡,光明磊落,鞠躬尽瘁。做民则守法,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富甲一方。”我不由地赞扬道。

    进关楼向前行不到100米,西北方向是王跺老村人出入的洞口

  张允立停顿了一会儿又说道;“张好生的哥哥叫张孝生, 1919年4月生,1954年由陕州棉专调入百泉农校,1958年起长期担任新农专学院、百泉农专农学系(科)主任,1980年任百泉农专副校长,1983年10月退休。曾为河南培养大批农业人才。作为教师,我想你一定知道‘百泉农专’,因为他曾经在河南声名赫赫,在发展过程中农学曾长期处于全国前20名。听说

上世纪90年代后改名河南科技学院?”

  “是的,改名河南科技学院,校址由百泉迁到新乡。”我答道。

  张允立回过头问道:“我只顾说王垛村的事,咱老家可有人物?”

我轻轻一笑,说道:“明朝正统年年间,皇帝赠二世祖张文献承德郎,他的长子张郁是孟县知县,次子张彬是户部贵州清吏司主事,三子张秀在大饥荒年代捐粮一千六百石,救无数人的性命,正统皇帝为父子二人立碑。五世祖张源是忠义左卫经历司经历。护驾有功,成化皇帝赠其母和其妻为孺人,有两份诰命。三世到五世有岁贡5人,太学生2人。”

           老子塑像金光闪闪

   


更新:2021-11-09 04:07:13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